质提升工作机制。
一是科学调整党员教育内容。要研究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变化和农村党员队伍的思想现状,确定农村党员教育内容和重点,避免教育内容上搞一刀切,做到按需施教,有的放矢,切实增强农村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当前农村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把党员先进性教育作为当前农村党员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教育、模范意识教育等,以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要根据农村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重点,实行分类教育。要改变“说教型”为“服务型”,在教育内容安排上更多地为农村党员政治上成熟,科技上增能,经济上改善服务,以增强农村党员的政治辨别力和适应、驾驭市场经济及农村社会进步的能力。
二是大力改进农村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具体做到五个结合:一要把日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结合起来。在镇、村抓好农村党员日常性教育的基础上,全区每年组织一次农村党员科技宣传周活动,根据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形势和农村党员思想实际,确定专题教育内容,由镇党委组织实施,进行集中教育。二要把统一教育与分类教育结合起来。在抓好必要的集中统一教育同时,更多地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农村党员特点实行分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实行区别对待。目前对农村党员的分类教育可按老党员、企业党员、务农党员、外出党员等四类进行。三要把普遍教育与典型教育结合起来。在开展农村党员教育中,注重典型的培植挖掘,大力宣传一批农村优秀党员,在农村党员中树立赶、学、比的“参照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四要把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结合起来。在继续发挥会议教育、典型教育、活动教育的传统教育手段优势外,充分运用党员电化教育这一现代化手段,对农村党员开展教育和培训。五要把集中学习与分散教育结合起来。针对党员集中学习难的情况切实改变教育方式,开展送教下村活动,实行进村教育宣讲和送教育学习资料、送书下村,方便党员学习。
3、注重载体创新,拓宽党员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思路。
新时期农村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必须创新机制抓载体,与时俱进拓思路,必须紧扣时代特点、紧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扣农村党员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用一种为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来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在全区农村党员队伍中实施“党员活动日”。党员活动日必须从农民的实际出发,确定活动内容和形式。以村党支部为单位,统一固定日期作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开展活动的时间,做到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场所固定,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主要内容以“五学、四议、三帮”为主,即学政治理论、学党建知识、学农村政策、学法律法规、学实用技术;议党建、议村务、议发展、议致富;帮支部、帮党员、帮贫困户。形式由每次“活动日”的内容来决定。可采取集中学习,座谈讨论,组织党员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结合村情请专业技术人员示范辅导,或组织党员参加义务劳动,促使广大党员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重塑党员形象。
(2)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工作。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是新时期农村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一种有效载体,是建立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长效机制的新探索,该项工作使无职党员实现了从“无岗无为”到“有岗有为”的转变,结合每个党员的自身特长,采取个人竞聘、组织推荐的方式确定上岗党员人选,可以多岗一人,也可以一人多岗,要求每位上岗党员签订责任状,制作岗位牌,实行挂牌上岗。党员上岗后,村党支部要为上岗党员进行上岗履责所须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增强党员上岗履责能力。村党支部要建立健全上岗党员考评激励机制,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不胜任岗位的,党支部要及时调整其下岗,表现突出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注重实施“三个培养”,增强农村党员“双带”作用。要结合“三个培养”,在全区范围内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党员科技示范户、小康示范户,通过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双带作用,为破解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难题,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突破口。镇党委、村党支部必须切实把“党员活动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同“三个培养”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为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一个好的舞台。实施“三个培养”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形式,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负责,加强检查考核,保证工作实效。镇街、村党组织结合党员民主评议,对党员干部参加“三个培养”的情况进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