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维护社会稳定,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了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稳定压倒一切”。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利益所在,是中国繁荣富强的根本保证。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就一定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都难以实现。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正是在党中央这一重要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当前,我们正处于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国内各地竞相发展的巨大压力,弱势群体的扶困脱贫、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生活保障等涉及稳定的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于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发展经济需要稳定,深化改革需要稳定,扩大开放需要稳定。如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能维护好、保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此以往,人民群众就会对我们党和政府有不满情绪,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和信心,我们的政权基础就会发生动摇,社会就会处于不稳定状态,后果将不堪设想。 (四)维护稳定和严打整治是对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严峻考验。 维护稳定和严打整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矛盾焦点也在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总结农村群体事件的教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里党的基层组织、村民自治组织薄弱、涣散、战斗力不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名存实亡,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基层党组织是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只有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大对各种不安定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力度,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依法严厉打击敌对分子、邪教组织骨干分子、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分子,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大维护稳定和严打整治工作力度,注重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改革和发展是主要矛盾,稳定是矛盾主要方面,在维护稳定和严打整治工作中,要增强全局观念。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委对维护稳定和严打整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日前,根据形势的变化又做出了新的部署。各地、各部门必须把维护稳定和严打整治作为当前头等政治任务,广泛关注,深入研究,常抓不懈;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同志,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时时、处处、事事都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此,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以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能把改革与稳定对立起来,改革是维护稳定的根本措施,二者相辅相成。要敢于正视改革、发展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方向,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改革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解决影响稳定的实际问题,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坚定不移地推进综合改革。 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应对入世挑战的客观要求。从我县实际看,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全县大多数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已经结束,尚未改制的企业都属于困难企业,改革难度很大。对企业改革,不能一改了之,彻底放手不管,对改制后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等问题的企业,政府还要继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扶持企业走出困境;对改革难度大、困难多的企业,还要继续坚持改革,不能动摇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必须看到,不坚持改革,国有企业就有没有出路,推进和实现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吉林油田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并不是改革本身造成的,也不是中央和省委制定的方针政策有什么问题,主要是改革配套措施不够完善,部分职工的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不能因为出了一些问题,就对改革方向发生动摇,对改革失去信心。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的压力,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和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尚未改制的3户工业企业和国营农牧渔场,要因企施策,把握时机,加大工作力度,向股份制和民有民营方向改革。在一些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出台前,必须充分考虑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