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素质集中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经济发展要达到高水平,文化发展要体现高品位,关键在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素质高低,决定着社会全面进步的速度和水平。成就大业,人才为本。有了高素质的人,就有了发展后劲。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从多方面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检验领导干部政绩的试金石
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发展观。能不能自觉追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能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对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严峻考验。
正确行使权力是人民之福,滥用权力是人民之祸。作为领导干部,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一定的领导岗位上,就要干出一番事业。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必须出政绩,而且要多出政绩。但是,不同的政绩观会有不同的出发点,会产生不同的工作效果。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就能兢兢业业地工作,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掺杂私心,急功近利,就会热衷于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到头来只能是劳民伤财。领导干部一定要经常想一想,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应该怎样才能掌好权、用好权?贪钱、贪利是贪官,贪名、贪功也是贪官。我们一定要忠实地实践党的宗旨,以党的事业为重,以造福百姓为天职,把为人民服务、使人民得到实际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看成人生的最大意义。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考核各级干部的政绩,既要看经济建设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党的建设的成效。总之,要看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确保领导干部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
历史的人干历史的事,绝不能欠历史的账。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中饱含着岁月的风霜,饱含着历代人的智慧和创造,也饱含着一代人对一代人的厚望和深情。现在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人干出来的,是历史的积累。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也要交给历史去评判。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在新的发展中,要尊重前人的成果,不能割断历史的延续性。那种另起炉灶,朝令夕改,下一届班子否定上一届班子,只求本届有政绩,不给下届留财富,花光用光,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都不是造福,而是添乱;不是政绩,而是包袱,甚至是犯罪。我们要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健康发展,而决不能病态发展、“泡沫”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吃子孙饭,断子孙路”为代价,以牺牲干部和企业家为代价。有些事情,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质的规定性,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欠了账,是没有办法让我们的后人来补的。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为官一任,要对百姓负责、对历史负责,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切实提高能力和水平,确保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能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说到底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我们要学会和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遵循经济规律,统筹协调,通盘考虑,弹好“钢琴”,努力弹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优美乐章;学会和提高驾驭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坚持人民民主,将民主纳入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准确把握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注意吸收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实践中可供我们借鉴的有益成分,决不搞西方“三权分立”那一套,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子;学会和提高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努力吸收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三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
张立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