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机构,对劳务开发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系统的农村劳务开发管理工作政策和办法,劳动者权益保护、外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据调查大多数的转移劳动力曾经有过务工后不能得到工资的情况,10xxxx的转移劳动力曾经有过被侵犯合法权益的情况。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着受歧视现象。长期以来,“农民”是贫穷、落后、愚昧的象征。农民进城务工叫民工或“扁担”、“棒棒”,一些带有歧视性的规章和政策限制了农民选择非农的就业岗位,在就业机会、就业收入上与城市人口也有较大差别;在就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设置障碍,受到不公正待遇。近几年,由于社会总需求的相对不足,我国产业结构处于调整阶段,城市下岗失业现象日趋严峻。为降低失业率,不少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清退和排斥农民工就业,在就业行业、就业工种、就业成本上进行限制。这些就业上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流动,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三是资源配置不合理。2004年,我县农村居民占全县人口比重达8xxxx左右,农民人均可耕地面积0.8xxxx左右,分别仅占全国54、全市86;从事第一产业的81。xxxx人,比例高于全国水平1xxxx百分点左右;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比较效益低,无法吸纳这么多的农村劳动力。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占5,小学文化占16,初中文化占19,高中文化以上的仅占11,较为系统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仅有10。在1xxxx35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中,仅8较为系统地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每年还有大约350xxxx初、高中毕业生返回农村。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劳动力转移的岗位受到限制。大多数劳动力只能从事脏、苦、累的工作,缺乏就业竞争力,相应地工资收入低,生活条件差。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特别是劳动力素质低下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四是劳动力市场滞缓,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有组织的转移仅占1xxxx,其中由劳动部门组织的占9.xxxx,由农业和其它部门组织的占xxxx,有4xxxx以上属于自发性盲目转移。另外,职业中介机构、用工信息网络不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五是存在一定负面影响。一些地方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给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出现约xxxx亩土地撂荒、经营粗放等情况。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有的甚至夫妻双双外出,留下老人、儿童,造成留守孩子难教、土地贫瘠化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在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关卡多,乱收费、乱罚款,办事难等现象。
二、创新思路,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发展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城乡统筹,采取综合措施,按照“抓培训、强素质,重输出、增收入”的思路,优化就业环境,实行积极的转移就业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大规模转移,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基本原则:政府促进、市场运作、培训输出、农民受益。根据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直面市场的新机制,尊重农民意愿,由农民自愿参加培训、自主选岗就业。切实抓好技能培训和输出服务,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绿色通道”,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输出成本,增加务工收入。
(三)工作目标:从2004年开始,我县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600xxxx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xxxx人以上,要努力建成一批农村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