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基地乡镇(街)、一批农村劳务培训基地和一批重点劳务中介机构。到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2xxxx人左右,全县农村劳务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
(四)工作重点
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是推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农村劳动力面临第三次解放。针对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达1xxxx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11,城镇化率仅24.3,分别比全市低百分点、全国低百分点。已成为我县农民快速增收的“瓶颈”。我县要实现2020年我县城市化率达到56,每年需转移1.7xxxx农村人口,年均增长1.86,转移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更多的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聚集,向非农业流动,培养成为合格的产业大军,是新阶段调整结构,减少农民、×××农民最直接的渠道和最现实的手段。
二是打通“两个渠道”,拓宽我县劳动力转移的领域。打通县内×××外输出两个渠道。在外输方面,主要开拓沿海各大中城市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包括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旅游配套服务产业等,同时,要加强与县外公司的合作,加大向县外输出劳务开发工作力度。在内转方面,充分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上岗培训。由于我县是全国甲级旅游开放县,旅游服务及五金制作劳动力需求空间大,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我县优质粮油、瘦肉型猪、枇杷、笋竹、冬菜调味品五大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工人行业的比重逐渐增大。
1、充分依托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起来的各大龙头企业,如重庆长龙集团、香港迪尔牧业公司、海天石魂集团公司等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产业化。
2、促进劳动力向以邮亭—龙水—宝顶为轴心的旅游配套服务业和乡村集镇化方向转化,如餐饮、住宿、娱乐、石雕石刻工艺品制作、小五金纪念品制作等。在劳务输出中着重突出地方特色,倾力打造品牌劳务,如“大足石刻工艺师”、“龙水五金巧匠”等品牌,推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向高水平发展、宽领域迈进。
3、大力招商引资,形成发地方资源优势明显,劳动密集、科技含量高,低耗高效环保新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
4、强化农村市场和贸易流通管理,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市场,专业市场和综合贸易市场,既能解决农产品流通不畅、商品率不高等问题,又能活跃一方经济、发展一方产业,还能培育和锻炼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灵通信息的农民商人,经理和老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三是构建三大服务系统,促进我县劳动力有序转移。
1、抓紧建立人力资源调查系统。全面、准确地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县劳务办要成立劳务信息网,随时发布劳务用工信息。各街镇乡劳务办要逐村、逐社、逐户地摸清本地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切实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总量,求职愿望、外出务工人员输出数量、务工地点等基本情况,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搞好动态追踪。该工作县劳务办已专门通知办理,各街镇乡务必于六月底前完成,并及时汇总上报。
2、着力建好技能培训系统。(1)培训要利用好现有资源,注重机制创新,整合分散的教育培训资源。(2)培训与市场相联,提倡和鼓励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用工单位、技工名校签定合同,实行订单培训。(3)培训要以就业为导向,在内容上突出职业性。(4)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以短期培训为主,也可到乡镇举办专题讲座,送培训下乡等形式。(5)切实抓好培训机构认定工作。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必须经过严格申报、审核认定或招标程序,并对社会公示。培训机构除了要具备培训资质等一般性条件外,还应该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出口管进口”,即被认定的培训机构必须有委托培训的订单和比较强的职业介绍能力,不具备这一条件,不能被认定。第二面向社会,坚持公开、公平、自愿,整合和利用社会各种培训资源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第三向社会公布,让农民群众知晓,坚持市场运作。
3、切实搞好组织输出系统。建立县、街镇乡劳务办和相关部门为主体的劳动力输出系统,组织开展好转移输出服务,真正实现三大系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在外民工的带动作用,做到“输出一个,带动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