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错,并且容易被人为改动数据。在近半年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会计事后监督系统本身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事后监督系统磁盘导入数据时出现失败提示。经核查,出现错误提示时数据已正确导入事后监督系统;“四集中”事后监督系统经常出现事后监督要素录入正确,系统显示“比对不能通过”。经查询核算中心,录入数据同事后监督中心录入数据完全一致;“四集中”事后监督系统经常出现显示的电子联行笔数、金额数据同上一工作日相同现象。经人工仔细核对,实际的笔数、金额完全正确。
(六) 事后监督工作质量不容乐观。
就银北辖区而言,两名事后监督人员分别对三个网点近200笔业务进行全面监督,相当于营业网点十八位同志的工作量。人员紧张、工作量大是造成目前事后监督工作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同时日前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没有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也是制约事后监督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
四、完善集中管理条件下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
一是健全“会计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后监督。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事后监督工作,不仅可以代替部分手工计算与核对工作,减少手工操作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保证事后监督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更加有效地发挥事后监督的作用。
具体措施如:
1、 完善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帐卡核对。如在系统中增加联行帐卡核对、再贴现、再贷款帐卡核对、电子联行的帐卡核对。使会计事后监督人员从大量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
2、 健全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表内表外业务的核对。如办理再贴现业务、商业银行缴存现金业务,事后监督人员可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表内表外业务的核对,同时防止表外业务漏记现象的发生。
3、 完善会计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加强对再贴现业务的监督管理。目前的再贴现业务的监督,手工工作工作量比较大。除正常的审查监督外,重点审查内容包括:手工计算再贴现天数、利息、实付金额。如再贴现业务菜单中有银行汇票承兑日期、再贴现日期、计算机监督就自动核对天数、利息、实付金额,大大提高了事后监督的工作效率。
4、 完善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加强内外帐务的核对。如发行基金、业务库款的帐实核对;行库往来发生额、余额的核对可通过计算机完成对各网点的核对。避免事后监督人员每天要进行现场核对及向各有关科室调阅报表的不便。
二是要实现“会计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与“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有机结合,使事后监督人员能够利用“会计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自动实现与“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中已有的帐务数据进行检查、核对、监督等工作,自动进行流水帐匹配,勾对。以便会计事后监督人员及时查看、调阅、核对各会计业务岗位的有关资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但要注意保持两个系统的严格分离。
(二)建立和完善事后监督集中管理办法。
一是完善内部监控制度,明确职责分工。
建立和完善内部监控制度,是加强会计事后监督是做好会计工作的根本保证。具体来说,就是必须按照总行制定的《会计核算事后监督办法》要求,以及时、高效为原则,合理设置会计事后监督机构和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制定相应的业务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将各项会计核算工作业务都纳入到事后监督的核查范围内,在国家统一的会计法律、法规、准则基础上建立独立有序的会计事后监督体系,监控会计核算全过程,以此维护会计核算的真实有效,防范化解会计核算资金风险。
二是强化制度观念,严格履行工作程序。
会计事后监督的基本职能,就是按照既定的监督原则、方法和程序,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全面的复审检验。因此,会计事后监督有员不仅要有较强的法律、法规、制度观念,而且要有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
1、会计监督人员要熟知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准则及本行业的会计规则,能对会计业务的合法性、会计处理的合规性、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及会计信息等内容,做出正确判断和认真审核与监督。
2、严格执行会计资料签收制度,对核算部门处理完的会计资料除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