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三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三基本”建设为重点,推动扶贫开发进程,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以工代赈坡改梯5238亩,水利工程建设365处,完成投资428万元,沼气建设1945口,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完成17.98万亩;300户移民搬迁项目正在实施;完成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62期,培训群众和农村党员近万人(次)。我们继续推行“帮乡驻村”工作制度,全面完成了全县36个一类重点贫困村,1个一类重点贫困乡的综合扶贫开发规划的修订,对重点乡、村,集中人力、物力,实施整村推进重点扶持,难点突破,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共实现了1个一类贫困乡,6个一类贫困村的整体越线,全县纯收入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从上年的22585人降到14085人,帮助纯收入在625至850元的1.2万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人均纯收入增加至880元以上,返贫率下降至0.47%。
五是旅游开发取得新进展,新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凸现。旅游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参加由州委、州政府组织在贵阳及桂林、河池等地的综合旅游区整体推介活动,派员参加重庆旅游交易会和世界遗产博览会,并在“十一”前期成功举办了徒步穿越茂兰喀斯特大型科考活动,在贵州卫视和央视国际频道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连续播出,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应。旅游服务设施和景区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红七军板寨会师旧址正式开馆,邓恩铭故居修葺工程正加紧建设;荔波机场建设顺利,三荔、麻小、荔大公路相继投入使用,茂兰保护区旅游公路、县城到翁昂旅游公路相继开工建设,全县旅游交通正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旅游业已逐步成为荔波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2004年游客近30万人次,旅游社会收入达到亿元,对财政的贡献达1500万元。引资开发茂兰保护区旅游项目已正式签约,樟江景区的旅游开发项目也进入了最后的谈判协商。
六是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财税增长再上新台阶。依托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信用年”为契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引进县外投资项目16个,到位资金11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6%,引进项目已逐步形成结构多样性的格局,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11月23日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全年达到10351万元,占年度任务9700万元的106.7%,同比增长26.2%。
七是“四创”活动取得新成效,科教文卫事业全面进步。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区(县)为内容的“四创”工作为载体,推进科教文卫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创国家卫生县城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已获得批文,创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工作已通过省级验收,创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区(县)已申报材料,争取今年验收。对县妇幼保健站和计生服务站的整合后,全县计生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各项指标完成较好。此外,全县教育工作也取得新的成效,荔波民族中学作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高考成绩名列全州前列。
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我县发展的基数小,底子薄,与全省、全州的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发展中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仍然较慢,农民人均纯收入处在挂未位置,增收和发展的压力较大,2004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2元,人均达1764元,我县与其相比相差273元;二是今年煤炭安全生产事故虽实现了双降,但形势仍较严峻,非法小煤井非法盗采还未能彻底消除,给安全生产带来了许多隐患,合法煤矿的技改仍需加强,监管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三是旅游业的发展虽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仍然很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四是因山林水事纠纷引起的个体、群众性上访依然突出,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构建和协社会任重而道远。此外,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任务光荣而艰巨。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力以赴推进2005年经济工作上台阶
按照中央和省、州的部署,我县2005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州委八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全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更加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继续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加快各项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实现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