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抓好节能省地型建筑,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严重不足;600多个城市中有2/3供水不足,其中1/6的城市严重缺水;最近,我部组织了全国建筑节能情况调查,2000~2004年,按节能标准设计的项目只有58.53%,按节能标准建造的项目只有23.25%,形势不容乐观。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今年,建设部制订了《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住宅和公共建筑建造和使用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要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勘察设计是关键环节,设计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比如,在建筑节能方面,设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到业主需求,而且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节能强制性标准,建筑设计要按功能要求合理组合空间造型,积极选用成熟、可靠、先进、适用的节能成套技术、材料和产品,积极采用新型、高效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的配套的节能材料和产品,采用低能耗的建筑设备形式和设计系统;我们的设计师还可以考虑合理开发利用地热、风力等资源,减少空调和热力采暖。在建筑节地方面,可以考虑合理提高城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进一步减少粘土砖的使用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在建筑节水方面,岩土工程师如果在基础施工方案中采用截水的方式而不是降水,就可以大量节约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在建筑节材方面,要研究建立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品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降低对建筑材料的消耗。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来说,要始终将建筑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提高原创设计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以技术进步带动设计水平的提高。
(二)着眼大型公共建筑,树立正确的设计指导思想。
近年来,我国建筑创作空前繁荣,建筑形式日新月异,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一方面,忽视对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研究,千城一面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一些建筑片面追求形式,标新立异、浮华造作,忽视建筑功能、技术风险以及与周围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协调,造成能源和资源浪费、质量安全隐患以及生态和人文的破坏。这些已经引起社会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要强调的是,大型公共建筑要更加注重质量和安全问题。随着大型公共建筑工程中外观形式和结构体系的日趋复杂化,相当一部分工程突
破现行技术规范,技术风险愈加突出。近年来,国外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公众,社会影响巨大,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有任何环节上的马虎和疏漏。做好质量安全工作,关键是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并严格执行,越是重点工程,越是大型工程,越要尊重客观规律。为保证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一方面要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建筑艺术和建筑功能设计上相协调的作用。同时,在审查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公共利益。
(三)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勘察设计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农民的建房热情很高,全国村镇房屋建设量每年维持在8亿平方米左右,其中农房6亿多平方米。科学指导农民建房、防止盲目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勘察设计工作者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从不同地区农村实际出发,结合自然条件和建筑材料,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建房选择方案,引导节约建房,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房屋质量安全和改善住房功能上来。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能从城市的角度、套用城市的标准设计农房,要注重保护和体现地方特色与农村风貌,防止对农村自然风貌的建设性破坏,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