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头,是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全县34万人口,96500多户农户。县委、县政府在2000年提出“生态立县”战略以后,致力培育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鼓励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其中农业部门领办1个,县供销社领办14个,涉及蚕茧、茶叶、食用菌、蔬菜、畜禽等门类和产业,拥有社员1085户,生产示范基地7350亩,2003年为社员推销产品2495万元,返利给社员114.52万元;带动农户11200户,带动实现农业产值5500万元;为农民增收1860万元。
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合作社的本质特性规范组建。目前已有的15家专业合作社都属股份合作制性质,″民办、民管、民享″的本质特征比较明显。一是突出了农民社员股本比重,15家专业合作社总股本302.5万元,其中社员股本201.9万元,占66.8%。二是制订了规范的章程,由社员民主选举理、监事会成员,实行民主决策。专业合作社民主选举产生的52名理事会成员中农民社员占82.7%,监事会成员都是农民社员;各专业合作社每年召开2-3次社员或社员代表大会,对专业社的产销计划、资金投入、利益分配等进行民主决策,充分发挥了民管的特征。三是在民享上,专业合作社优先收购社员的农产品,蚕茧等专业合作社还对社员采取最低保护价收购,实行二次分配,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真正体现了助农增收的目的。
(二)实行龙头企业和大户带动。依托蚕茧、茶叶农业龙头企业兴办了4家蚕茧和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农村专业大户为龙头兴办了食用菌、竹业、畜禽、蔬菜等5家专业合作社,这5家专业合作社中,有种、养、加、销大户180户,占社员总数的85%。在龙头企业和大户的带动下,有效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收入。如开化桐村益农竹业专业社2003年依托加工大户和销售大户,一头组织315户社员和农户加工篾链等竹产品,一头拓展省内外市场,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实现销售220万元,社员从中增加收入86万元,其中农民增加加工收入46万元。开化莱尔畜禽专业社,组织37个社员大户开展绿壳鸡蛋生产,采取品种、收购、包装、销售四统一,2003年购销绿壳鸡蛋48000公斤,销售额达180万元,二次返利给社员30万元,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提高了产品档次,增加了社员收益。
(三)组织社员开展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是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县各专业社坚持以标准化生产为重要抓手,始终将其贯穿于农民社员产、加、销的全过程。首先是开展培训。2003年以来各专业社先后办班35期,培训社员1600多人次,为社员讲解系列农业标准化的基本知识;印发农业标准化资料5000多份,推介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其次是以基地带社员带农户,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的机遇,围绕发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配合乡镇及村两委,建立了蚕茧、茶叶、蔬菜等农产品基地4000多亩,按照标准化和集约化要求,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规程、统一管理措施,有效带动了社员农户的标准化生产。如金溪蔬菜专业社,对蔬菜新品种黄秋葵实施标准化生产后,2003年每亩产量达2000多公斤,收入超过2000元,比上年增收1000余元。青阳蚕茧专业社,有171户社员在青阳乡溪东村建立了高标准的优质桑园320亩,2003年蚕茧收入达95万元,每亩桑园平均收入超出3000元,为传统农业收入的8倍,并带动该村当年增收60余万元,成为名符其实的种桑养蚕专业村。
(四)积极实施品牌经营。将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建设与开发品牌相结合,鼓励引导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农产品品牌,近年来已注册了开化龙顶、森贝、荣德、甜忆4个系列产品商标。同时,按品牌要求组织生产,改进和统一产品包装,设立销售窗口,组织媒体宣传和外出参展,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取得了较好的品牌效应。2003年开化兴农茶叶专业合作社按照“开化龙顶”的品牌要求,对社员和茶农开展生产加工技术培训,使茶农社员较快地掌握了技术要领,并据此技术生产销售“开化龙顶”茶叶23500公斤,销售额达420万元,与上年比较为当地茶农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