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税费欠收农户的上缴款,支付村级借款高额利息,各种名目的招待费办公费和庞大村级管理队伍的误工补贴。到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全面落实后,一亩田的负担减到不超过20xxxx,其中农业税8xxxx左右,其他费用仍有11xxxx左右。虽然农民负担2003年与2001年比大幅度下降,但其搭车费用的额度比例,仍高于农业税的征收标准。因此只有彻底取消农业税,才能真正达到农民负担减轻,并不会反弹的目的。
我们在欣喜农业税的取消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收入增加和农业生产效益提高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农村改革实施的过程相关配套政策出台时效上的滞后性,及执行过程中的不规范性和缺乏强制性,导致新旧体制交替中出现体制断层和政策盲点。正是这种断层和盲点,给当前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带来一定的混乱和负面影响。突出表现在:(一)乡村财力将有面临崩溃的危险。虽然这种危险的出现,不是农业税取消的必然结果,但农业税取消诱发了这种危险进程的加快,或者说是加速了这种危险表面化和严峻性。纵观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总体来看,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滞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上的失衡的局面在建国五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是导致农村贫穷和农村经济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在农村“一大二公”计划经济年代,农民没有剩余产品的处置权和经济收入的支配权,农村实物分配和经济积累掌握在村集体手中。因此,村级财力相对充裕,财务管理也相对规范,农村公共品供给也基本能满足当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初期,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村经营体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体制的实施,虽然改变了“一大二公”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体系,但通过“三项提留,五项统筹”的方式进行村集体经济的原始积累,还是基本上能保证了乡村正常运转所需的资金。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农民收入增长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致使乡村“三提五统”不能足额到位,而且农户欠交的缺口逐年增大,加之此时的农村有普遍出现了基础建设改扩建和农村产业结构热潮,农村义务教育的普九验收,乡村道路、农用电网等农村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农村饮水工程的全面铺开以及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剧增了村级集体资金的投入量。在农村集体收入本来就出现短收的情况下,不切实际的基础建设项目的盲目上马,和少数人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形象工程和政绩样板的出现,给本来就不足的农村经济积累雪上加霜。为了完成项目建设,乡村一方面通过增加农民负担来筹集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则通过高息借债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造成了农村财务赤字,导致乡村财力出现危机。而随着三农问题的浮出水面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取消了农村“三提五统”这个关乎农村集体收入的唯一主要来源,代之以的是农业税附加、农村“一事一议”及国家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来填补三提五统取消后留下的缺口,但由于这三项一是基数小,二是缺乏强制力,三是管理不规范,所以很难全额到位。即使是到了位,对于已出现财政赤字的农村基层组织,也只能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根本问题。而农业税取消,在农村新的财政投资体系和行政约束制度尚未出台前,随着农业税附加家不复存,和在目前环境下唯一能借的农业税征收时收取合理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渠道的堵死,村级财力将更加困难。特别是以农业收入来源为主的村级财力,将面临崩溃的危险!这决非危言耸听! (二)农村公共品供需脱节的现象将变得更加严峻。首先是现行的以农田水利为主体的农村基础设,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特别是沿湖、沿江地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数量与质量真正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所在!是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所在!而处于赤字状态下的农村集体,面对带病运行和残缺不全的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困境,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与现时农业生产需求的严重缺位。其次,是农村科技的推广和运行将更加艰难。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保证,乡镇农技站、农机站、水产站、畜牧站大多已名存实亡,农村科技网处于“人散、网破、无人管”的现实状态。假种子、假技术、假信息、假农资充斥农村市场,使本来就不高的农村科技贡献率和缺乏的农民分辨率变得更加低下,农民获取新的增产增收的技术的渠道将变得更窄小,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将变得更微弱,承担的农业风险将变得更大。其三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变得更加艰难。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就医难和子女读书难的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改善的道路将变得更加漫长和艰难,这将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大障碍。(三)村级债务黑洞将是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其特点为债务构成复杂,利息高,且多为短期。而且因管理上的混乱,至今仍未能有效遏制新的债务不断增长势头,农村债务包袱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