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主客观方面的困难,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就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简单地等同于将农民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应该说,城市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一个主要渠道,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这种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但是,如果我们把城市比作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我们总不能把所有的劳动力都集中在“火车头”上,而应该把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均衡地分布在各个“车厢”上,才能使这列火车正常地运行。更何况,中国的地大物博主要反映的是农村,中国的幅员广阔也是就广大农村而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上也是农村家庭人口的转移,八亿多的农业人口如果都向城市转移,城市要容纳、吸收、承载下来不仅很困难,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简单看成是向城市转移,并予以片面地引导,是不科学的。
农村劳动力转移应该首先是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是在此前提下的劳动就业形式的转移,是劳动力由农业生产领域向其他生产领域的转移,是农业产业化带动和引发下的劳动力自然有序的流动,是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移。这种转移应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农村龙头企业为依托,合同契约为纽带,立足当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向当地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有序地输入劳动力。这种转移可以是离土不离乡,也可以是离乡不离土。因此,农村劳动力离土又离乡转移向城市,只能是一种形式,绝不是惟一的形式。我们必须走出这一误区,重新来正确判读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重大课题,找到一条更适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劳动力转移的路子。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综上所述,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应该成为一个基本方针。但要克服困难,走出误区,必须立足农村,在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上,应采取综合的、多元的、配套的方法,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地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在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则上,要切实地能减轻农民的负担,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有力地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城乡繁荣。要实现这些目标,单纯地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往城市,显然过于简单化,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因此,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应当是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行城乡统筹,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善农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特征,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对农业主导产业实行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密切地连接起来,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又防止了农村社会的动荡,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荒村”现象。同时,它还有利于打破城乡阻隔和工农商业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应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改造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工作来抓,作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应该看到,农村劳动力往城市转移,除了城市发展需要及其某些方面对农民的吸引力外,对农民而言,很多情况下是无奈之举。我们不妨假设,如果农村有充分的就业和较高的收入;如果农业的发展有不亚于其他行业的前景;如果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是太大,谁会愿意去干那些城市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谁会愿意背井离乡去城里过没有归属感的漂泊生活?谁会愿意去城里忍受城市人的傲慢和偏见?所以,城市始终是农民的客栈,它与农民有着总也抹不去的疏离感。而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农民而言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农民离土不离乡,或离乡不离土,都与农村、农业紧密相连,因此,这从文化上、情感上、心理上都让农民易于接受,使农民能更快地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农业产业化不是强行把农民从土地上彻底剥离,而是让农民把土地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到产业化建设,这对于讲求现实的农民来说,承担的风险较小,一旦产业化经营不利,农民可以退回农业生产,使农民的利益不受太大的损害,这十分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其次,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克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知道,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遇到的最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