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搞种养业,一部分在镇上搞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可以集中到镇上,便于利用公共设施。先富起来的农民可以到镇上购房置业,务工经商。一些高科技产业也可建在镇上,利用镇上价格相对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业。
大中城市固然好,但不是一下子就能建立起来的。再说,任何大中城市也都是从小城镇开始的,现在有些小城镇将来也许有可能发展成为大中城市。浙江的义乌县城原本很小,现在已成为世界小商品贸易中心。苍南县龙港镇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民自己建起来的镇,原先是个小村庄,现在已成为全-国三大印刷中心城之一。广东中山市小榄镇吸纳了3xxxx万外地民工,显然已经成为一个城市雏形。
至于让农民永远在农村过田园生活的设想,虽然颇有诗意,但人均1.xxxx土地是养活不了8亿农民的,更别说致富了,靠家庭副业的收入,只可能解决农民的油盐钱,农民是买不起家用电器和汽车的,那将把农民长期堵在现代生活的门外,永远是二元经济、二元社会,造成先进的城市和落后的农村的对峙,拖住整个现代化的后腿。只有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才能使农民富起来。
(建设小城镇不能搞的跃进,不是普遍搞乡改镇,不能一哄而起,更不能搞形式主义)
小城镇虽然脱胎于农村,它长期夹带着农村的许多原始细胞,但它从本质上讲是属于城市型的社会,它应该向城市靠拢,实行城市化发展战略,它和农村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经济支撑是二、三产业。非农产业很不发达的镇只不过是将乡政府的牌子取下来,换上了镇政府的牌子。现在有些地方突击建镇,要求几个月扒了旧房盖楼房,搞几十米宽的大街、几十顷的大广场,建花坛草坪铺瓷砖,劳民伤财。有些则是乡乡都想成为镇,十里一镇、八里一镇,结果是谁也搞不起来。
建镇必须有条件,有些山区乡是永远变不了镇的,还有些乡应该撤销合并。周围辐射区如果没有5至1xxxx人口,建个镇也形不成经济中心。因此,哪些乡可以建镇?要经过认真规划、论证,不是在地图上划圈,不能违背经济规律。
建镇主要是靠民间资本,要充分发挥先富起来农民的积极性和民营企业的积极性。乡政府贷款建镇的办法不可取,将来谁来还呢?让干部集资的办法也不可取,干部哪有那么多钱。占了农民的土地、扒了农民的房子不给补偿也不行,宪法已经规定必须补偿。应该鼓励农民独资或合股搞建设,土地、房屋、劳力都可以成为股份。经济形式搞活一点,用多样化来化解难题,靠创造性去解决矛盾。十几年建起一个镇就算很快了,且不可急于求成。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