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断减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并不需要太多劳动力时,农村劳动力就会从农村游离出来,从事其他可能获得高收入的行业,民工潮的出现正是说明了这一点。游离出来的农民在没有找到工作之前仍滞留在土地上,便处于隐蔽失业状态。
农民失业主要表现为大量的隐性失业。对于隐性失业,其定义各不相同,通常把劳动者具有名义上的劳动关系,但在事实上由于没有工作或工作时间不足而处于在职失业的现象,称为隐性失业。在农村,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实质即是隐性失业。据农业部课题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为1.96亿人,按1998年我国农业劳动力3.48亿人计算,剩余劳动力1.52亿人。到“十五”期末,考虑到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和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据估计农业生产率每提高xxxx就将有近30xxxx劳动力将涌入失业大军),种植业劳动负担耕地规模将增长,在现有耕地不变的情况下,种植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进一步降低到1.68亿人左右,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到1.8亿人。然而,这只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若加上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富余劳动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今后的几年内将可能达到2亿人左右。可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之庞大。
2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将带来极大的危害。一方面是对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是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隐患之一。究其产生的原因,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到来,新问题也随之出现:不少农产品总量供过于求,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等。从深层次上分析,这种新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不高、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求在农业粗放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增长方式的同时,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保证总量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因此,为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但是由于新兴的产业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而农民大多素质较低,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用人需求,造成劳动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传统农业及农产品工业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劳动需求逐步下降,致使一部分人无事可干,从而导致农业中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农村失业人员增多。
②农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影响。土地收益力下降是导致农民失业的直接原因。自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至80年代末,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土地的收益率发生了质的飞跃,农民的收入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土地是他们的一切。但至90年代初,随着农民物质投入的增加,农业生产出现了“边际报酬递减”的效应。农业报酬递减促使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便愈加突出,致使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生产增长,成为农民家庭直接减收因素。不断减少的土地回报率使农民的收入逐年减少,有的地区甚至仅能解决农民的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农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更无法满足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最终农民不得不从土地中游离出来,成为隐性失业者,开始走向城市以寻求回报率更高的行业。
③农村耕地的渐进性缺失。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缺乏的国家,耕地面积尤其较少。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农用耕地数量正在快速减少。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农民人均耕地近1.xxxx,仅为世界平均耕地面积的1/4左右。而且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及一些对土地的不合理的使用,我国耕地正在以每年500-70xxxx亩的速度减少。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却以每年1000至130xxxx人的速度急剧增加。且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这种农村劳动力总量上升的趋势将一直延续到2025年左右,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问题。
④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的农业观念使国家及每个农民都深深地意识到: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科技成果得以广泛实施。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如高效农药的使用、良种的推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