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和插秧机等机器的使用都极大地减少了农民为积肥、收种、除草、灭虫等的田间管理劳动。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技术效益不断增加都大大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相应提高,使农业对活劳动的需求减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就业份额一直在下降:1978年农业劳动力就业率为70.xxxx,到1991年下降至59.xxxx,1997年降至49.xxxx,这与我国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以使资本要素替代劳动是密不可分的。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从农业国逐渐过渡到工业国的必经之路。我国要想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降低农业占总体产业的比重,减少农村人口的数量,增加工业人口,使农村逐渐城市化。但是,农业比重的持续下降和农业人口的不断减少,其前提是国家非农产业的不断增加,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吸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而我国目前急需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浙江的产业集群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为农民就业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也为浙江省解决农村问题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三、产业集群经济在解决农民失业问题中的作用
产业集群经济是浙江立足本地实际、顺应需求导向、尽施地方特长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使浙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xxxx年以来,浙江经济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发展势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集群经济的快速成长和由此产生巨大活力的支撑。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2001年的调查资料表明,在浙江省8xxxx县市区中,有8xxxx县市区形成了集群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xxxx,广泛分布在工业中的17xxxx大小行业;所涉及的工业企业23.xxxx家,吸纳就业人员380.xxxx人。同时,集群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浙江农村工业化进程,又为浙江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并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相应的人口空间聚集效应,进而促进了农村城市化发展。
1集群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集群经济体内的企业多是根据地方优势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者整体素质要求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恰可源源不断地向其输入,且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要求也不高,无形之中降低了企业产品成本;为了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集群体内企业地点的选择多是在城乡交界地区或偏向小城镇地区,且产业集群经济具有的小城镇效应,可以大量吸纳城镇周边的农民就业。据统计,目前浙江省已较为成功地把农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人员比例分别为34.xxxx、32.xxxx和32.xxxx;到2002年底,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为2282.7xxxx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约130xxxx万人,这与集群经济体内的企业大量吸纳农民工是密不可分的。
2集群经济带动农业经济发展。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集群经济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之后,他们的生存来源依然需要来自农业和农村,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的农、牧、副、渔等产业发展,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活力,也相应地提高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城镇务工农民的住宿需求也带动了周围农民的房产业,进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链状经济结构。
3集群经济提高了农民素质,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用人企业或单位会不失时机地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以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农民工也逐渐意识到知识对于他们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一技之长,以增加竞争优势。另外,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镇谋职业,加大了农民生活和就业的风险,进而增强了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在浙江省社会保障方面,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可享受同等待遇,如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农村和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今年七月份,浙江省又率先出台了《浙江省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标准》,从就业时间、收入水平以及生产资料拥有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界定失业农民的标准,并在省内10市县开始进行试点。在这些地方,只要未就业或未充分就业的农民进行就业登记,就会有人关注他们的就业情况,为之提供求职指导和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