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同等gdp的城镇化水平。在我国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接近一半的人在本乡内就业,2/3左右在本县内就业,外出农民主要转移地也是县城。如何使农民真正融合到城镇,彻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必须进行政治制度改革,这不仅仅是个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3.教育产业。教育历来被认为是意识形态领域,高等教育更是一种精英教育,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改变身份与职业的主要途径是高等或中等教育,这是被城镇居民阶层接纳的基本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农民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等机会改变了职业,但户籍制度等的限制使得改变身份十分困难,乡镇企业分散化布局与城乡分隔的制度有着极大的关系。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的民工在城市中只能从事建筑业、饮食业、服务业等重体力劳动,备受歧视,这是农民兼业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农村居民的教育需求十分迫切,但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增长缓慢,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流失,教育供给的短缺制约了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1991-2000年间我国农民人均学杂费支出从16.xxxx增加到139.xxxx,增长了7.4倍,而同期纯收入增长速度仅为1.2倍。农民接受教育的成本在不切实际地快速上升。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尽快产业化,必须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放中学社会办学教育市场,力争尽快普及农村高中教育,大幅度扩充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为农民子弟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4.垄断经济。我国竞争部门的过剩经济与垄断部门的短缺经济并存,垄断行业的进入壁垒,既抑制了垄断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部分领域的过度竞争,是城镇与农村劳动力双重过剩、国民经济紧缩的深层原因。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已经使农业、家电业、纺织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主要物质生产部门成为竞争性行业,城乡居民从竞争中获得许多利益。目前这些领域已经处于供过于求的格局。而邮电、金融、航空、铁路、教育、新闻、出版、医疗、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改革开放力度较小。仍然属于垄断性行业,具有极大的进入壁垒。垄断行业的供给短缺已经不能适应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高层次物质文化需求。垄断行业一类是所谓的自然垄断行业,一类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公有制经济的核心,然而,垄断并没有给国家财政贡献多少利税,反而将高福利低效益转嫁给广大人民群众,更为严重的是它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随着我国加入wto,这些垄断领域也将陆续向外资开放,必须借加入wto的东风彻底打破垄断。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很大,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将更为突出,必须为城乡居民打开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