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提高农民收入
在农产品供需大体平衡的情况下,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是由农业生产水平决定的,而是由居民消费水平决定的。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不断降低,农民参与gdp分配的份额不断缩小,在农民就业人数没有显著减少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必然放慢,因此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二、三产业,减少农民数量,才能提高农民收入。
(一)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和农民数量的对比关系分析
从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上看,农业生产总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由1990年的27 .xxxx下降到2000年的16 .xxxx,但以第一产业收入为主农民却没有明显的减少,2000年农业人口(8073xxxx人)只比1990年(8339xxxx人)减少3 .2xxxx。当前农民主要人均收入可以表达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农业人口。在此公式中,分子越来越小,而分母基本保持不变,谈何提高农民收入,问题令人深思。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gdp比重下降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难以提高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情况下,只能从降低分母上想办法,因此只有加快城镇化的进程,通过减少农民数量来提高农民的收入。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农民变成城里人,每有一个农民进城,就减少一个农产品的生产者,增加一个农产品的消费者,农产品的价格就能升高一点,农民的生活就能改善一点。
(二)大力提高农民来自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才能真正提高农民收入
从农民纯收入的来源构成着,其中有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也有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后者主要指来自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要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首先分析是否可以提高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受到农产品需求数量的制约,就是说不能从提高产量上来提高,那么能否从农产品价格上来提高农民收入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当前我国城镇化率较低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缺乏相应的财务保证,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我国行不通,国外是多数人对少数人进行补贴,而在我国要实行这样的政策是少数人对多数人实行补贴,我国没有这样的财力,很难靠维持农产品的高价格来提高农民的收入。
近几年来粮食改革的实际情况也证明,单纯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因为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不是无限的,国内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国际水平,而且消费需求已经制约了价格进一步上扬。人为地提价,会造成市场价格扭曲,结果是粮食生产过剩。所以靠提高农产品价格维持农民收入不可行。
1990-2001年全国农民平均收入增长状况也证明:农民来自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增长较快,而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增长非常缓慢,其相对额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1990年至2001年,农民来自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增长了7.3倍,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只增长了2.3倍,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74.4xxxx下降到2001年49.2xxxx。因此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从第一产业走不通,只能从第二、第三产业上想办法。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提高农民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收入,农民收入才能进一步提高。
(三)减轻农民负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
从当前我国城乡收入的差距看,1996年-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不论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上看,都呈现扩大的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从1996年的2912.xxxx拉大到2001年4493.xxxx,城乡收入差距倍数从1996年2.51倍拉大到2001年的2.79倍。1996年-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7,2xxxx,而同期农民人均收入只增长4.2xxxx。笔者认为减轻农民负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
据农业部“农民负担研究”课题组,我国农民负担大概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xxxx左右。在此我们不凡大胆假设,取消农民所有负担,那只能使农民人均年收入提高40xxxx左右,不能显著缩小城乡差距。事实上,2002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300亿元(李岚清,2002),平均每个农民增收4xxxx左右,只提高农民人均年收入1 .xxxx百分点,这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3倍的现状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增加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