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产条件。 4、建立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目前的粮食风险基金是中央给一块,地方政府掏一块。粮食调出省将粮食调往粮食主销区时,实际上将粮食风险基金的一部分补给了粮食调入省份,这样就形成了“穷省”补贴“富省”的现象。在过去粮食多时,粮食主产区感到吃亏。这种反常的补贴严重打击了粮食主产地区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主产区的事,更是粮食调入省份的事,不能让经济相对落后的粮食主产区来承担这个责任。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具体设想是:适当降低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中地方财政的自筹比例;从经济发达省份根据其粮食调入量或占用的耕地数量,收取补偿金给中央财政,形成粮食安全基金;将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归集到中央作为粮食安全基金的来源,中央财政根据粮食调出省份粮食调出的数量给予适当补贴。 5、协调好粮食进出口政策与国内粮食政策,防止出现“逆向调节”,并弱化我国进口粮食的“大国效应”。从以往经验看,出现过国内粮食供给相对平衡的时候却大量进口,国内粮食减产供应紧张的时候又大量出口的现象。要统一协调粮食内外贸政策,提高粮食进出口的运作效率,防止粮食的进出口方向与国内的供需实际严重脱节,减少“逆向调节”。2005年玉米出口可适当扩大。限制玉米出口的政策会打压国内玉米价格,有可能造成“卖粮难”。2004年进口的小麦全部用于补充国家小麦库存,在小麦丰收后,2005年仍然要控制好小麦进口的数量和节奏。过去的经验表明,一旦出口国形成中国缺粮的预期,我国进口粮食时,将会刺激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中国进口粮食确实产生了“大国效应”。要进一步改革粮食进口体制,掌握好进口时机,弱化“大国效应”。 二、2005年农产品价格已经没有继续大幅上涨的空间,粮食增产幅度也不可能像去年那么大。因此,农民增收的压力会很大。要更加重视“节本增收”、“优化农业结构增收”和“改善农民就业增收”。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xxxx,实际增长6.xxxx,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农业增收比重超过非农业,粮食主产区增收速度超过非主产区,种粮农民收入增速超过非种粮农民。2004年中央财政支农力度之大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但从总体上来看,财政政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远比不上粮食涨价和外出打工。2004年农民主要是靠“涨价增收”和“增产增收”。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一)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2004年肥料价格约上涨了2xxxx。各项财政政策性因素的直接增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抵消掉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控制农业生资价格的过快上涨是2005年一个重要政策课题。2004年对化肥生产和进口厂家的财政补贴(7亿元)基本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2005年政策要有所调整,这笔资金用来直接补贴农民效果会更好。2005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xxxx,其中,城市上涨3.xxxx,农村上涨4.xxxx。农民购买力低,但农村物价上涨却高于城市,是不正常的。农村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日用消费品,不合格率高、假冒伪劣问题较为严重,销售渠道混乱,严重危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一些地方行政管理乱收费的现象,加重交易双方负担。连锁、超市、配送经营等现代物流方式在农村发展还非常落后。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净化市场环境,建立有效的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农村日用工业消费品市场要以扩大连锁经营、重点加强便民设施建设为主,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商品消费品分销渠道,发展销售代理制等营销方式,方便农村居民消费,提高农村市场的运作效率。 (二)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粮食供给不能指望过度依靠国际市场,尤其是口粮,粮食自给率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可承受的水平上。在我国,确保粮食安全应包括三项具体目标:一是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水平;二是通过进出口调剂、库存吞吐,最大限度地保证粮食市场供求平衡;三是保障特殊群体的食品安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仍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主线。根据我国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产品供求的现状,应在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加快林业和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大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发展农产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