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按照“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技术创新,实现市场多元化”的战略思路,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力争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强国之一。 (三)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发展,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渠道。2003年我国农村4.9亿劳动力,其中转移到乡镇企业的有1.35亿。在可预见的将来,即使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的问题还将长期存在。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必须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全面展开。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进一步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 (四)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民外出就业条件。我国距离从劳动力过剩经济转入劳动力短缺经济尚远,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仍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2003年我国农村4.9亿劳动力,其中通过乡镇企业、外出就业两条渠道真正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估计只有1.8亿人左右。现在国家统计局称2003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3.1亿人,仍可认为是接近实际的。一般认为我国在现有生产水平下,农业仅需要1.8亿左右的常年劳动力。由此,农村仍有1.3亿左右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同时,随着农业的技术进步还会排出劳动力。当前局部地区出现用工紧张,主要原因是:工资低,劳动条件差,农民不愿干。过去十几年时间里农民工实际工资基本没有变化。局部地区出现用工紧张说明以往那种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束了。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在工资确定上集体讨价还价意识也在增强,企业必须重视合理确定农民工工资,并改善农民工的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和居住环境。要完善有关法律和法规,清理各种针对外出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用于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