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的12.xxxx,而2000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1298亿元,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下降为xxxx。 由于国家用于“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农村水、电、路、通讯、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农民自己解决。对农民的“取”大于“予”。从结构矛盾上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我国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只达到40.xxxx,比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低1xxxx个百分点。我国目前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2003年,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xxxx,而农业就业比例仍高达5xxxx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遵循“两个趋向”发展规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解决。制定政策和计划,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第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村小康是关键。目前,我国有近13亿人口,其中7.8亿在农村;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300xxxx左右,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有600xxxx左右,还有一大批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一些地方还存在返贫的危险;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农民的农业收入增加缓慢;乡镇企业正处于艰难时期,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难以较快提高;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外出打工阻碍因素增多,这些都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农业内部,而要按照“两个趋向’’的要求,把推进工业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把推进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去,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把推进产业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通过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按照“两个趋向”要求开创农村经济工作新局面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统筹城乡经济的路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依法保护农民权益,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切实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通过深化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一)必须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政策。一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当前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仍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改变重收费、轻服务的做法。当前要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病和治安管理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目前除集体土地承包权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外,我国的广大农民在医疗、养老等方面还无任何保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城乡劳动者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三要建立城乡统一义务教育体系。要改变农民自己办教育的局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统一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由国家财政全额承担。要打破城乡户籍限制,清除寄读费等一切不平等政策。四要逐步推进税收城乡一体化。实行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将农业和其他的产业同样对待。 (二)必须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用市场的意识、标准的意识、品牌的意识、效益的意识、资本运营的意识推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一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农产品总量已由供不应求转为阶段性过剩,但农产品质量不高,畜牧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