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示范小区,辐射带动20xxxx农户。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农业系统和农村基层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取得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从近期看,今年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还有一些难以预测的因素。从长远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最值得关注。第一,如何既保证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又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相当大,任务相当艰巨。第二,我国农业既面临需求增长的巨大压力,又面临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第三,在建立市场机制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矛盾。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近几年来,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密联系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认真总结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并注重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作出了一系列事关改革与发展进程的重大判断,形成了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是在发展方略上,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方略,是“三农”发展理论和思路的重大创新。实施城乡统筹,最重要的是实行三个“统筹”: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协调,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安排,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是在工作布局上,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hjt总书记在2003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必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理解,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这样重要的位置,这是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是农业和农村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也是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的。 三是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hjt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工农、城乡关系“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后来进一步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15.xxxx,城镇化水平达到4xxxx以上。这说明我国不但有必要而且有能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体现。 四是在政策措施上,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举措。“多予、少取、放活”,体现了城乡统筹的方略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多予、少取、放活”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多予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在少取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利益;在放活上,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举措 现在,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就是实现“三个确保”: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是: 第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让两亿多小规模经营农户生产的小批量产品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绝不能走土地归大堆的老路,而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联合起来,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发展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发展行业协会。 第二,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商业服务业为纽带,形成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使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第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保证农村的稳定和谐。农村的稳定和谐,关系全国的稳定和谐。建设和谐农村,既要靠干部带头,更要靠群众参与,要建立能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民主制度,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乡镇体制改革。 我们坚信,在以hjt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农业更加发展、农民更加富裕、农村更加和谐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