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有保有压,重点保证重大在建项目、农林水利、教科文卫、能源、县乡公路等方面的需要,对其他投资项目宜缓则缓,特别是对部分过快增长行业投资项目暂缓下达资金预算。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国债项目资金预算管理,把好审核关,并严格按工程进度拨款。全年结转国债项目资金456.92亿元。另外,适时调整房地产行业的有关减免税政策,并通过调整土地出让收益支出结构、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措施,在加大支持农业的同时控制城市扩建速度。这些措施,为有效实施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3.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促进外贸发展 2004年,按照“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改革原则,各级财政会同有关部门密切跟踪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情况,足额安排出口退税资金,积极组织协调,及时完善相关办法,确保了改革的顺利实施。除及时办理当年出口退(免)税2187.74亿元、确保正常需要和“新账不欠”外,还通过使用超收收入,利用由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而增加的中央库款余额,全部清偿了历年欠企业和地方的出口退税。这项改革的成功推进,提高了国家信誉,维护了政府形象;有效缓解了出口企业和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状况,降低了出口企业的财务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能力,推动了出口大幅增长,全年增长35.xxxx;促进了财政收入体制的完善,提高了地方政府参与出口退税管理的积极性。 三、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稳健财政政策不仅是财政政策名称和赤字规模的调整变化,更是财政政策性质和导向的根本转化,具有新颖的、丰富的、深刻的科学内涵。 随着财政政策由“积极”向“稳健”的转变,财政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将发挥得更加积极。稳健(中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控制赤字、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一)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体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中央财政赤字在今年3000亿元的基础上,保持稳定或逐步缩小,随着经济发展和gdp的不断增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会不断下降(2003年实际为2.xxxx;2004年预算为2.xxxx,今年预算为xxxx)。这样做既便于保持一定的财政赤字规模,集中必要资源,有效支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战略的实施,又便于保持一定的调控力度,促进经济“软着陆”,体现财政收支的增量平衡取向,体现按照财政可持续发展要求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及经济风险取向。 为了大家了解和理解“控制赤字”的内涵实质,在这里我强调两个问题: 1.关于财政风险问题衡量财政风险主要看两个指标,一个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一个是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近些年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没有超过xxxx,去年降到2.xxxx,今年及以后还可以更低。与西方主要国家比,我们的比重是低的,美国超过了xxxx,法国、德国都在xxxx以上。2004年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是21.xxxx,国际上通行的指标是不超过6xxxx。但实际上,我国的隐性债务不少:一是前几年银行改革,剥离了不少不良资产,同时发行了特别国债增加银行资本金;二是出口退税历史欠账、粮食企业挂账;三是县乡政府债务;四是社保基金缺口;等等。如果把这些都算上,我国的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就不是21.xxxx了。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重视和防范财政风险。 2.关于赤字削减问题根据当前及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国的赤字规模还得保持基本稳定。一是政策需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国债项目的投资建设有个周期,在建、未完工程尚需后续投入。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字,2004年底,在建的国债项目资金总规模达到了8500亿。如果现在停下来,都变成半拉子工程了,损失太大。二是这几年国债投资每年拉动gdp增长1.5~xxxx百分点,如果把国债投资马上停下来,会对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冲击。三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等需要增加投资。四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和完善各项经济社会改革需要改革成本,需要政府拿钱支持。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需要政府增加支出,加强和提高公共服务,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六是国际国内形势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国家安全因素、恐怖主义因素、石油因素,等等。因此,维持一定的赤字规模,保持一定的调控能力,有利于主动地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的形势。综上所述,现在还不能一下子把赤字削减了。实施稳健(中性)的财政政策,不是说马上就削减赤字,而只是一个导向,逐步往这个方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