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经费需要,农村义务教育很可能又成为乱收费的口子。 4.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 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政策实施一年多来,运行平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出口产品征税与退税不匹配等问题,口岸城市及部分东部地区的财政压力较大。我们将根据2005年一季度出口退税执行情况,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既有利于东部地区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又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促进协调发展;既保证出口退税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又解决出口退税负担不均衡问题;既适当集中财力,又有利于外贸与经济正常发展的总体思路,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于上半年内制订并报批出台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的办法和措施,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 (三)调整结构就是在对总量不做大的调整和压缩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等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体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有效性的要求,体现落实“五个统筹”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蛋糕会越来越大,但怎么把它花好,任务还很艰巨,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至少在调整结构上大有文章可做。另一方面,当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一年有3000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增量2000~3000亿元,都比较大了。要用好这些钱,也必须在结构调整上做文章。为此,本届财政部党组在工作思路中,提出要“用活两大存量”,即用活粮食风险基金存量和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存量。这里我着重给大家介绍一下。 1.调整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式 目前,中央和地方财政一年用于粮食的补贴达70xxxx亿元,其中粮食风险基金302亿元,但主要补在流通环节,农民直接受益甚少,国有粮食企业在补贴之外,每年还发生亏损挂账100亿元以上。因此,必须改革现行体制,以调整转变粮食补贴方式为突破口,将原来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让农民直接得益。调整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式,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不仅可以盘活补贴存量,提高补贴效率,还可以增加种粮农民收入,有利于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这项工作2004年已经试行,效果很好。 2.调整长期建设国债使用方向和结构 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必然要求调整长期建设国债使用方向和结构。一方面,这几年国债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很大,目前建成的以及即将建成的项目已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下一步长期建设国债使用方向应作适当调整。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既要防止通货紧缩,又要防止通货膨胀,通俗地说,就是既要治“冷”,又要治“热”。为了保持和巩固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适当调减长期建设国债规模,腾出资金用于支持税制改革和其他方面体制创新,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经济社会长远协调发展打基础。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整合国债投资和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并按照“五个统筹”对财政资源配置提出的新要求,大力调整其使用方向和结构,逐步减少对一般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直接投资,增加用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的投入,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然,调减长期建设国债后,要相应增加预算内的经常性建设投资。今年我们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 (四)增收节支一方面,在总体不增税负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依法征税,堵塞各种漏洞,把该收的收上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应收尽收本身就是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体现配合宏观调控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在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制止铺张浪费,通过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来替代一定财政资金的增量需求,体现壮大财政实力、控制财政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要求,体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我认为,在控制财政支出方面很有余地。现在一方面是没有钱花,一方面是铺张浪费严重。mzd同志曾经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我们要在制止浪费上多做文章,切实贯彻“两个务必”精神,把钱花好,花出效益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