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方便快捷的载体。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首先,要增强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力。当务之急是要加快乡镇企业的改制步伐,使其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在此基础上,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升级与改造,在增强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的同时,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要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国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而加工程度相对不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xxxx左右,而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则分别为农业总产值的3.8、3.7、2.6和2.2倍,我国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有着极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所以,要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并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大转移农民的产业载体,延伸农民增加收入的产业链条。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能够转移、吸纳部分农村劳动力,而且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和拓展农民转移的空间。当前,要把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到为“三农”服务上来,尤其要加快发展农村急需的科技服务、信息技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不断满足因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增长的服务需求。 第四,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近年来,劳动力素质已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由于素质偏低,农民工一方面在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技能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难以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就业领域受到限制。农民工素质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而且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层次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一方面,要切实落实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组织农村青少年接受正规教育,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前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技能培训。随着传统教育体制的变革,相当数量的中专学校甚至大专院校生源不足,经过适当改造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可用于农民的短期技能培训。为了保证贫困地区的农民接受教育,建议设立贫困地区农民培训专项基金,由财政拨付,专款专用。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农村劳动力才能具有到城市择业的更大内在动力。(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