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锡文:加入wto后中国“三农”面临的新问题乡镇街道 ○
国务院总理wjb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多次提及“三农”问题,他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调动农民利益,并在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益。”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 1997年-2003年,7年中,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为xxxx,从全球指标来看,xxxx增长很不错,但从中国具体国情来看,情况不是很好。首先,xxxx增长没有实现十五纲要规定每年增速达到xxxx的目标;过去6-7年中,城镇居民收入增长xxxx-xxxx,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从1998年到现在,6年来农民总收入增长了53xxxx,城镇人均可支配总收入增加331xxxx,平均每年增加55xxxx,可见,农民六年增加的总额比城镇居民一年增加的还要少。 农民增收的困难在于,农业没有让农民增收、反而减收。目前,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大概有4xxxx来自农业,比8年前下降了1xxxx百分点,而且连续7年来,绝对额也在下降,农民收入来自农业比重最高在1997年,是127xxxx,但1998年至2003,再没有一年达到这个水平。 在农民收入增长中,农业收入比重很大,而制约农业增收主要因素中,很关键的就是农产品价格,比如:粮食价格持续xxxx月低迷,其他农产品也有类似问题。曾经有一个分析,1996-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增收达到202xxxx了,但人均用于粮油肉蔬的支出减少了132.xxxx,如此情况下,农民从农业增收是很困难的,所以一定要考虑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然而,在过去,乡镇企业总量在增长,但是就业吸纳能力在降低,1996年吸纳就业为1.508亿人,到2002年为止就业水平一直没有达到1996年的指标,直到2003年,比1996年增加了6xxxx人,于是就看到了大量流动人口进城,因为2003年农村1.1396亿人外出就业。 现实的情况是,城镇也有就业矛盾,一个原因是由于高新技术浪潮,二三产业中,明显出现了资本和技术大规模替代劳动的现象。 从农民收入角度看,制约农民收入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扩大农产品市场,使农产品在市场上有一个合理价格;如何转移就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使农民从城镇中获得收益。目前来看,解决的难度很大,不可能指望短期内农民收入增长会突飞猛进,农民增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粮食问题 1990年代后半期以来,中国经过了5年粮食丰收的可喜局面,1990年代末出现了粮食总量明显增加,但由于有了巨大的库存,使得过去持续4年的粮食减产并没有影响市场供给和价格。 在这个背景下,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粮食问题,但是我觉得自去年年底粮食价格上涨,中国长期存在的粮食问题又引起注意,去年粮食总产量约为8613亿斤,去年预测总需求为8760斤,产需缺口比较大,经济学界认为,粮食短缺会导致价格上涨,农民就会多种粮食,矛盾自然解决,但这不是现实,现实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 这个结论建立在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基础之上,过去曾经有三年超过xxxx亿斤的生产能力,现在没有这么多了,一些基本资料显示,中国实际上有的耕地面积188.51亿亩,和1996年相比减少了1亿亩,但实际状况减少更多,仅退耕还林一项就退了1.08亿亩。 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4.9亿亩,比1998年的7.06亿亩少了2.08亿亩,粮食总产量2003年为8613亿斤,而最高峰的1998年产量是10264亿斤,近年持续下降,到2003才略有回升;而单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最高为600斤,去年是578斤,每亩减少了22斤;人均拥有量1996年最高824斤,去年667斤;库存2003年国家没有公布,毫无疑问,进入21世纪,粮食产量没有超过xxxx亿斤,这些年来库存只出不进。 不促进粮食生产发展,过些年问题会严重。问题在于沿海xxxx省更愿意花钱购买粮食,而1xxxx主要产粮区,粮食多了,占了资金、积压,并且由于种粮附加值低,所以不愿意多产;而产销平衡区,基本保持自给。没有一个地方愿意多产粮食,有人会提到进口,但如果依赖进口,中国人口多,如果中[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5-2016 演讲稿范文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