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积极主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机关部门大力支持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
——尊重农民,政府引导。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需要的新农村,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兴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风格的村落。政府要发挥组织、规划的引导、指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新城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建设,把我县农村产业改造成为新型高效规模产业,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现代文明新型村居,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基本内容:
1、推进富民强村。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富民强村步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培植骨干企业。注重产业集聚,加快建设产业链、产业带和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要保持在**%以上。
2、搞好村镇规划。高起点搞好村镇规划修编工作,形成“县—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打破现有的地域限制,实行组团式、公寓式规划,优先安排拆迁户、新建户到集中居住点建房,着力优化农村空间发展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农民聚居化,城乡一体化。
3、优化人居环境。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着力整治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快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电力、通讯、广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河塘净化、环境净化。
4、提升文明程度。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整体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民主法制意识、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建设民主文明新农村。
5、强化组织建设。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双带”、“双争”和“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推进“双强”村班子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村要坚持既围绕总体目标全面部署,又针对薄弱环节狠抓关键;既立足当前抓住突出矛盾,又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推进生产力体系建设,发展新产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找准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动力源”,形成带动财政增税收、集体增积累、群众增收入、发展增后劲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按照“调整结构、增加总量、壮大财力、促进增收”的思路,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镇村经济发展的台柱子、增长点和增长极。要调整优化一产。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强区域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和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全县力争建成优质粳稻、高品质棉花、林业、油菜、花生、浅水藕、无公害蔬菜等六大特色种植业产业带,三元肉猪、草鸡、山羊、菜牛、樱桃谷肉鸭等五大特色养殖产业带以及海淡水鱼、贝类、紫菜等规模特色水产养殖带。以高效农业项目为示范,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格局;壮大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强化提升二产。牢固确立“以工兴县,以工富民”的思想,内启民间资金,外抓招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商引资,强点、扩面、增块、连线并举,着力构建以纺织、化工、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镇、村工业经济新格局,增加二产在gdp中的贡献份额。扶优扶强优势企业,打造镇村工业经济“亮点”。加快两个工业集中区、外向型农业经济开发区和镇村工业小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