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发展思路,推动区域内“两镇七村”城镇化发展进程。xxxx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15 年规划初步完成。
(六)管理民主方面。全区农村广泛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积极推行“一卡双制度”、“双培双带”等制度,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基本完成,村民参选率达到9xxxx。一大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以“3.25”、“7.25”公开日制度为重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困难与问题
从上面可以看到,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总体上讲,农村仍然是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三农”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业生产环境较好,但整体水平不高;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但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还不协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农民并不富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基础仍显脆弱;农村发展的阶段性效果较好,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后劲仍显不足。具体讲:
一是农村经济特色不突出,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占全区人口一半的农业人口,一产GDP贡献率只有8.xxxx,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还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农业发展基础脆弱,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丘陵乡镇农田水利设施还很落后、渠系配套程度不高、水资源调节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运用水平还较低,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农业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较低。
三是城乡差别仍然很大。虽然我区 2005 年农民纯收入增长率首次超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但城乡差距总体呈现拉大趋势。“十五”期间,我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xxxx以上,达到898xxxx;相比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6.xxxx ,达到 4103 元。
四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存在着城乡失衡的问题。表现在农村的公共服务不到位,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农业保险等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五是财政投入不足,统筹城乡发展能力还很弱。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一直以来是财政贡献大户,上交比例在 8xxxx — 7xxxx 之间。财政“缺口”大,是典型的“吃饭财政”,中央和省、市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包揽区、乡、村三级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镇(街)村负债规模大,集体经济空虚的现象突出,农民自身投入能力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从理论层面看,新农村建设需要财政收入达到国内生产总值 2xxxx 的财政背景,而我区财政收入只达到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 1xxxx 左右,远没有达到要求。
三、发展思路
今年的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已明确要求我区到“十一五”期末基本达到全面小康标准。今年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核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水平为重点,建设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为发展方向,创新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试点先行,推进公共事业,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区域。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1xxxx,增收1xxxx以上。
四、今年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
今年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主要从奠定经济基础、营造发展环境、创建物质载体、提供社会保障等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引深区域化、推行标准化和提升产业化上全面创新现代农业的运作方式,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一是继续推进以优势区域布局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平川蔬菜上设施、丘陵干果加高效、畜牧特色抓奶牛、水果科技增效益”为指导方针。蔬菜:面积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