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3xxxx亩,优势区蔬菜面积达到3xxxx亩,温室大棚面积达到5.xxxx亩,力争蔬菜单产、总产、外销量、加工量、总收入和纯收入等六项指标以较大优势位居全省前列;建设修文、张庆两个xxxx亩蔬菜片和修文万亩芦笋基地。干果:稳定红枣3xxxx亩面积,继续推广“四个一”种植模式;实施“1357”工程,把美国大杏仁和核桃种植加工作为一项特色产业来抓,新增树生果仁面积xxxx亩。畜牧业:全区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0800吨,奶牛存栏达到10000头,新增高标准养殖示范园区1xxxx。水果:面积稳定1xxxx亩,果实套袋600xxxx个,高光效树型改造500xxxx。
二是继续推进以农产品标准化为核心的品牌战略。成立“区标准化生产办公室”,统一印发我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大面积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适口性、外观性、营养性、生态性、安全性”的现代农产品内在品质要求,以一流农产品打造优势品牌集群。我区“四眼井”陈醋和“晋一鲜”蔬菜已被列入晋中市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十大产品之一,将进一步予以扶持壮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重点引导和扶持张胡温室示范园区、华玉荣香椿、德御农贸和亿冠隆枣业等企业、园区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演武和王村鸡蛋、泽榆猪肉、博瑞乳品、润泽园肉羊抓紧取得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保护本地名优土特产品,对长凝大蒜、什贴小米、东赵小白梨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给予重点扶持。利用农交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展示我区农产品品牌。继续加强1xxxx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和金威、金贝、中华羊驼等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依托示范园区这一有效载体,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集约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
三是继续推进以加工龙头为核心的产业化链条延伸。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引导和鼓励各类工商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产业化经营,兴办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一是加大政策扶持,从项目申报、手续审批、土地征用、资金支持和软环境治理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非农企业、工商大户进军农产品加工领域,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创新发展机制,以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为重点,积极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双赢。三是重点突破。红枣加工、保鲜能力翻一番,达到40xxxx公斤。泽榆公司建设定点屠宰二期工程,建成150xxxx米的熟肉加工车间。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业投入、培育新型农民、延伸服务体系,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上实现新突破,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吸引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共同发展。这些年,财政面向农村的投入,有力地支援了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建、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等,资金量也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投资渠道多,资金使用分散,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我们进一步推进资金管理和使用机制的转变,统一规划,整合资金,统筹安排,形成合力,集中财力办大事。在增加增量投资方面,今年财政农业投入比去年增长2xxxx,总额达到36xxxx元。在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方面,我区目前已争取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0xxxx元、省良种繁殖项目27xxxx元、涂河整理项目100xxxx元、东阳氟改水项目28xxxx元等,正在积极争取威特公司二期扩建工程省级项目160xxxx元。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资金增长的长效机制。力争通过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用财政投入带动信贷投入,用内资带动外资,以小带大,长期坚持,确实收到实效。
二是通过培训转移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培训转移工作。一是农业科技培训,围绕12种优势农产品,开展种植养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今年配合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确定xxxx农业科技示范乡镇,每个乡镇重点培育50xxxx示范户。二是农村劳动力培训。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为目的,以专业农民、失地农民、农业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以加强专业培训为重点,特别是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使其掌握 1 - 2 门实用技术,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进一步抓好劳务输出。抓住今年开展的“2006春风行动”等利好政策,力争完成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800xxxx、转移400xxxx的任务。同时大力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