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改革经济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加快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的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逐步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三要加快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工作部门的事情,而且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务;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而且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要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建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要树立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正确导向,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宏观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部门,要主动把农村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筹划部署。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更是责无旁贷,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全力以赴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细化目标,实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把建设成果体现在基层,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2006年要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切实抓好。
四要加快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凝聚各方面智慧,动员各方面力量。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更加关注,对“三农”工作支持更加有力。最近一段时间,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得到广大群众衷心拥护。这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坚实的社会基础。我们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我们要顺势而为,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五要努力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这些年来,我国农村广泛开展了村民自治和村委会选举,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基层干部要适应农民民主意识增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新形势,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要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要认真搞好全国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目前在全国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巨大的精神力量,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各地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把注重实效贯彻和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把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使广大党员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保持先进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作用,深刻铭记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光荣责任,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广大党员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自觉的积极行动。要用先进性教育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否取得进展作为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标准。要结合农村实际,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
<< 上一页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