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6年先在西部地区实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加快“两免一补”实施步伐。同时,要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逐步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2006年要在这方面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一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在适宜地区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三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公路。四是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力争使这些村庄早日通电。五是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建设。
要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要从实际出发,从解决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把治理重点放在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上。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的村庄治理有效机制和办法。各级政府要根据村镇治理规划加强引导,在资金、实物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切实加强领导,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也必然给我们的发展观念、领导方法、工作部署、投资重点等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站在全局高度,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看到,农业是安天下、稳人心的战略产业,不能因为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下降而放松农业;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因为农村发展任务艰巨而避开农村;农民是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成果的平等享有者,不能因为农民人多分散、收入消费水平低而忽视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指导思想、发展战略、政策取向、资源配置和规划布局等各个方面,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构建平等和谐、良性互动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要切实改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加强资金协调和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工程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