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在同一地方长期工作的现象仍然存在,让一些干部工作惰性增大;纵观乡镇干部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80年代招聘了一大批干部,其二,90年代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从98年以后由于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乡镇人员编制的限定,除了少数公招人员到乡镇工作外,乡镇进人渠道已被堵死,导致干部队伍结构不甚合理。在干部的出口上,目前除了到离、退休年龄和自然死亡外,其它渠道很少,这也是影响干部队伍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 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职能。由行政命令指挥管理型向服务引导管理型转变,将新的职能定位为贯彻法律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五大职能。
二是调整干部考核内容,转变考核方式。考核由以人为主的干部岗位管理向以事为主的目标管理方式转变,即以税费征收和出勤考核为主向以发展产业和群众考核为主转变。围绕发展农民增收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解决群众具体困难、计划生育等工作任务,对干部实行分线分片定岗,由群众定期对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进行考核和民意测验,重点考评干部包抓项目进展情况、走访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召开村民会学习政策及宣传科技知识、个人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表现,解决“天天上班一事无成评优秀,累死累活得罪众人惹人恨”的怪现象。
三是调整工作运行机制,转变工作作风。由分线、划片、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向统一调配、目标管理、专业服务转变。确定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公共事务管理和技术服务,使干部由政治型、指挥型向经济型、技能型转变,增强干部的服务意识,密切干群关系。
四是调整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转变培训方式。根据工作职能、任务来制定考核指标。进一步健全和落实驻村干部双向选择、乡镇干部联片驻村工作责任制、乡镇干部竞争上岗和优秀、末位考评制,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奖惩分明。积极探索干部述职考核制,定期组织乡镇干部向人大代表、农民代表述职,由农民代表根据他们的述职以及平时的所作所为进行打分考核。积极推行干部轮岗交流、回避交流、异地交流制度。继续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突破条条框框,大胆公开选拔德才兼备的年轻同志担任领导职务。积极推行末位淘汰制,打破领导干部身份终身制。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中长期培训班,对干部进行各种业务和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同时要支持鼓励干部参加自学考试和各种成人脱产学习,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五是开展乡镇改革试点,实事求是地探索农村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行政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新路。在全县按山区、中心镇两个类型进行试点,逐步完善和推广其经验,不宜在全县搞 “一刀切”改革。
六是开展形势教育,提升干部人气
,让全县乡镇干部认识新形势,明确新任务,现在不是形势喜人,而是形势逼人。发展的大气候不允许乡镇干部懈怠,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允许乡镇干部懈怠。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