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集中”的“三集中”来推进农村现代化,改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现象,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兴建,并形成城市社区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和旧村改造型等不同类型,成为配套完备、整洁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
在力量保障上,突出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在提高农民素质能力上下功夫。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实用农业科技培训,使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积极实施“阳光工程”等,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对农民的就业指导服务,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广泛开展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增强农民遵纪守法意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加强农村文化、卫生知识培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提高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和民主管理的能力,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培育文明风尚。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论)
主要观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进行的,它与工业化、城镇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因此,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新农村建设。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应重点搞好城乡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统筹。不能简单地把统筹城乡发展理解为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对口援助,而应通过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把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谋划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进行的,它与工业化、城镇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农民向工人转变,村民向市民转变;农民人均占有土地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一趋势来思考和谋划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新农村建设。主张放慢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观点;认为工业化、城镇化才是现代化,只要把城镇建设好就可以实现现代化,不一定非要搞新农村建设的观点,都是片面的。目前,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在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这一战略应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城镇发展;一是通过城镇率先发展来带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而不能只强调城镇建设,忽视农村发展。
随着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工业和城市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这种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必须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定势,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依靠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这是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及销售,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流动整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很多,现阶段应重点搞好城乡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这四个方面的统筹,推动新农村建设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场,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加强城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