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文化产业;鼓励商贸企业、供销社、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在实施村建立“放心商店”,发展现代流通服务业。创新农村防火救灾机制,加大农村消防建设力度。
9.提高农民素质。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民子女受教育程度;以各类职业学校、闲置中小学、农广校、农业信息网站平台为依托,开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旅游农业、特色农业、务工就业、政策法律等各种类型的农民培训,未继续升学的中学生培训率达到80以上,使每个劳动力掌握1-2门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或外出务工技能,增强农民的自主创业能力,同时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增加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建立集文化、广电、宣传、体育、科技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文化中心,在实施村开展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利用宣传文化工程积极开展文化娱乐、知识传播、科技普及、体育健身等教育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与普法和政策宣传、精神文明创建、推广实用技术及环境、健康等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实施村文化体育事业建设。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通过教育、培训和引导,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10.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大力发扬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邻里互助,诚实守信,勤俭持家,自立自强,致富有道,艰苦创业等传统文明,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不良习俗和社会风气,特别是与市场经济建设和全民创业行动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让健康向上的现代文明深入农村千家万户,在发扬传统优秀乡村文明的基础上,努力建立起学习科技、诚信守法、开放进取、奉献拼搏、艰苦创业等新型乡风。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向农民普及文化、普及知识,促进农民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转变。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思想观念,大力倡导文明乡风。
11.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开展以法制道德教育、村规民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党务、村务、政务、财务公开(“四民主四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农民纠纷调解,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村民对村治安状况满意率达到95以上,努力创造农村安全和谐、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继续深入推进“精镇壮村”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规范村“两委”工作运行程序,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制度,健全规范农民筹资筹劳的“一事一议”制度,实施“八步工作法”,尊重、保护“村民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发展,让农民真正享有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和受益权。
12.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加强实施村卫生室一体化建设步伐和规范化管理,切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08年基本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实现农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加强实施村食品、药品等公共卫生安全建设,完善农村疫情监测和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好敬老院或“五保家园”,对农村五保户实行免费集中供养,并实行专人专职负责制度,集中供养率达到90以上。积极落实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引导树立正确的生育观。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和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切实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体,解除农民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
四、工作措施
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迈好步的关键之年。为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和关键年,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各级各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努力探索创新,从组织领导、选点建设、科学规划、资金投入、培训指导、全面参与、检查考核等七个方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效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千百工程”建设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既要系统分解,又要整合各方力量。为切实加强对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及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内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部署、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有关职能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专门工作机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