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忘记了自己是在看荷花,想像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花,翩翩起舞,与虫共语。这使学生懂得自然景物是想像的基础,而想像比实际更充实、更完美,因为作者已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之中了。接着,我又放了一段音乐,让学生随着荷花舞曲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景,然后问学生:你们眼前出现了什么?学生回答:风吹荷叶发出了哗哗的响声,那是有节奏的舞曲,许多荷花仙子随着音乐声,舞着长长的白纱裙,婀娜多姿,翩翩起舞……这种再创造想像是审美意识的最高级表现形式,从学生那闪闪发光的眼神里,从学生那天真的表情中,看到他们已经学会了鉴赏美,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4.情感
美育应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感享受之中,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接受美、追求美。因此,在教学中,要使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情感。
在讲《小闹钟》时,我拿来小闹钟,让学生静听那有节奏的“滴嗒”声,去感受小闹钟勤奋、永不停息的精神。
在讲《草原》时,我让学生每人用绿色画一幅草原的水墨画,让学生举着自己画的画,站成两排,凑成一幅大的画,让学生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体会“既使人舒服,又叫人惊叹”的情感。
在讲《荷花》时,我让学生在一幅满是荷叶的画面上,去贴刚开的、盛开的、未开的三种状态的荷花,让学生在审美的基础上,再创美,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
学生产生了情感,还应设法让他们把这种情感表露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心灵的净化、思想认识提高的过程。
例如讲《猫头鹰》这篇课文后,学生了解了猫头鹰外形的特点,以及猫头鹰捕田鼠的本领。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上“猫头鹰______________。”让学生在上面填一句话。同学们写道:“猫头鹰真是捉田鼠的能手。”“猫头鹰是人类的好朋友。”“猫头鹰为了保护粮食立下了大功。”“猫头鹰是庄稼的卫兵。”这里有对猫头鹰的赞美之情,有对猫头鹰的喜爱之意。
再如讲《葡萄沟》一文时,最后我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学完这课有什么感受,学生情绪激昂,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爱你啊,美丽又富饶的葡萄沟。”有的说:“我真想一下子飞到葡萄沟。”还有的说:“我长大了,要把葡萄沟建设得更漂亮!”
三、在审美中获得知识,在审美中陶冶情操
强调美育,并不是一味地去陶醉,一味地享受。因为美是抽象的,它必须依附在具体事物之中。因此,审美的过程既获得了知识,又起到了陶冶情操的作用。这也是文与道结合的过程。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第二段写道:“就是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总理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迎接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
描写了在十里长街上人民群众冒着严寒,长时间等待总理灵车之后,作者又写了上面这段话。这一段在写法上,作者是以喜写悲,是挂着微笑写泪水。同是在十里长街上,现在与过去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过去是幸福地看,现在是悲痛地送灵车,这两个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越是写总理伟大的功绩,光辉的形象,就越能表现人民对总理的怀念与悲痛的心情;越是写人民对总理的怀念与悲痛心情,就越是突出了总理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卓越贡献。那么,怎样拨动学生的心弦,怎样在学生心中树立周总理高大而光辉的形象?我就是紧紧抓住了“多少次”“幸福地看到”“矫健的身躯”与“慈祥的面庞”这些词语,通过与第一段对比的方法,来讲解这一段的。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这些语词,学会了这种以喜写悲的方法,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人民对总理的无限爱戴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树立起总理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形象。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