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注意课堂提问的形式变化。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时都很清楚,这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一样。课堂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是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其特点是老师发问蝗语气急促,问题间间隙时间短,这种提问形式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并且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要的一些问题: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这些朋友都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二是互问型,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你考考我,我考考你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互问可在局部也可以在全班进行。要框定问题的范围,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去互问互答,切忌偏离教学内容讲题外话。出现“卡壳”时,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工作。我通常在古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古文教学有大量的记忆性问题,而知识点学生也比较好找。 三是开拓型,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思维。具体又可分为三种形式。①方法性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获得的知识的学习过程,教会他们总结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探取新知识的效率。例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分析景物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对分析过程的总结得出了结论:先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分析,再从描写顺序入手,看作者的观察点,然后再分析作者的文法如修辞、句式等。②规律性提问。目的是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比较儿整理、归类学会发现知识规律。如我在讲解古文时,通过按“读――释义――背――分析”这样的思路来引导学生分析,从而让他们总结出自学古文的规律,而古文的知识点每一篇几乎者是相同的,如词语中需要掌握通假字、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如之、者、而等。形成的规律,自然就能针对重点进行记忆。③是创造性提问,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思维能力,它的主要上进 发展学生想象力,如我要讲作文的立意时,先让学生做思维发散训练,比如出示一个图型“○”把它想像成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物,并赋予它某种精神,40个同学就会有40种想象,大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四、 注意提问不要呆板、要有明确的启发性。
好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波澜迭起。如我在讲《看去识天气》一文时,说明文一定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卷云有什么特点?在一个班级上完后效果不是很好,回来又一想,这样虽然也能达到目的,但是太过直接学生的兴趣提不起来,于是进行了改进:有些云叫巻云,这时为什么要用“巻”字呢?在另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以这种形式提问,学生的兴趣果然高涨了许多。
五、 注意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问题太容易,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任务很容易,而任务很难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即使成功了也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
如我在讲《风筝》一文时,由于一开始没有考虑周全,开篇就问:“文中作者的性格怎样?”结果学生不知所答。问题太易,会不启不发。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 问题难易的梯度,按一定的顺序去设计问题如我在讲解《羚羊木雕》一文时,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和父母发生了意见分歧,通常怎么解决?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这一环节,我通常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问题。在初读阶段,我采取总提式提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事围绕什么事物展开故事情节?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分析打基础的,所以采用总提式提问。在精读阶段,我抓住文章的重难点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在事件进行的过程中,你认为谁的做法对?谁的做法不对?为什么?作者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