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挠、完成任务的坚持性等明显高于成就最小的一组。有关学者对青少年创造发明获奖者的调查表明,从初二到高三获奖者的非智力水平或个性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同年龄组的学生。其中有5~13种个性特点呈显著和非常显著的差异,如独立性、责任心、自我期望、自制力、自信、勤奋、有恒心、适应性、情绪稳定、求知欲、好奇心、好胜心、机敏、独创性和精力旺盛等。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有如下结论:与智力相比,创造力受兴趣、爱好、情绪、意志、动机等意向的制约更大。笔者认为,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教师应注重以下人格品质的培养。
1.自信与乐观。世界上惟一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所有伟大发明、发现、创造及所有事业成功的巨大动力。没有自信就没有独创,就没有勇气将创新意识付诸行动。有了自信,才会勇敢坚强,敢于冒险,在创造思想产生前的“阵痛”面前保持乐观。研究表明,对高创造性的人来说,焦虑水平是中等的、适度的。焦虑水平太高或太低,似乎就会抑制创造性。创造性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只有保持乐观,轻松自如,个体思维才能活跃,暂时神经联系才容易接通。一些创造性的灵感通常诞生于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适度焦虑、保持乐观理应成为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人格特征。
2.独立与合作。盲目从众、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有创造性品质的。只有敢于标新立异,善于独辟蹊径,爱好独树一帜者才会有独立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爱因斯坦主张:“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在具独立性品质的同时创造者还应有合作精神,一种获得同行支持的能力。学者simonton认为,帮助者和角色榜样在发展创造天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在以前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或者他们周围有许多人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当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周围有许多其他具有创造性的人时,他最能获得</pgn0022b.txt/pgn>成功。因为他会与其他人甚至是竞争对手相得益彰。dunbar通过研究发现,社会交往的作用十分重要,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是一个人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个人提供了另一个前提条件,第三个人从这两个前提中得出结论。可见善于与同行切磋讨论、真诚合作是创造者的一种必备素质。
3.忍耐与有恒。学者斯坦伯格认为“忍受模糊的能力”是创造者的必备关键人格之一。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可能需要等待其理论建立内在联系,或等待将理论和资料充实起来。研究者在他的创造性的思想刚提出还没有明确地受到人们的欢迎时特别需要这种能力。美国学者推孟在《天才的发生学研究》一书中对15xxxx最成功者和最不成功者进行了分析后发现,最成功者和最不成功者之间差别最大的四种品质是:(1)取得最后成果的坚持力;(2)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的能力;(3)自信心和克服自卑感的能力;(4)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实现目标的内驱力。前两点就是指创造者所必需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大凡有创见者,都具有这种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不虎头蛇尾、百拆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
4.好奇与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与兴趣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动机,对人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都具有这种品质。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说:“也许,对研究人员来说,最基本的品格是对科学的兴趣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当爱因斯坦誉满全球时,他却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t.m.amabile在她的《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她的这一原则是指: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也就是说当人们从事创造性工作时,他们的动机是任务中心而不是目标中心,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这些都启示我们要致力于学生真正的内在好奇心、求知欲及兴趣的培养,尽量减少外部的限制、监督、评价。
5.想像与幽默。科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pgn0023a.txt/pgn>缺乏想像力的人是很难在科学事业上作出出色贡献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日本学者川上正光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的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代表不了的。”“想像力能够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关键因素,只有想像力才能创造奇迹。”a.f.奥斯本在他的《创造性想像》中断言,富有想像力的人往往能够把两类相距很远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看电视是在咀嚼思维的口香糖
<< 上一页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