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我们不必再挖空心思到课外去找范文,语文教材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德育材料。所以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高尚的审美理想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闪光。如教授《十八岁出门远行》时,我以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生活中不可能总充满欢乐,面对苦痛,你应该怎样去做?”教育学生在逆境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注重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知错就改的精神。
二、课堂提问要适当巧妙,灵活多变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除了交流师生思想外,还在于教师恰当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点燃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提问必须适当得法。
提问适当是指精心地把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和探究知识规律上,所以问题要大小适当,难易适当。大而无当的问题让学生不着边际,找不到答题切入点,琐碎不堪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说前半句,学生答后半句,随意性太强,也使知识点过于分散凌乱。它们不能贴近教学目标,不能激活学生思维,起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这类提问课堂一定要尽量避免。
另外,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当,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即使用已有的知识也不能解答时,思维就会受阻;如果设计的问题没有难度,学生无需动脑筋就能答出来,就会养成思维的惰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如树上的果实,需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应是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有时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如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大部分同学对第二部分第二句“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并不清楚。为了引起注意,我就句子另外设疑问:①“这”指什么?②为什么“哀痛而幸福”?(引导学生与上文的“直面、正视”挂钩)③“怎样的”究竟是怎样?(联系上文两个“敢于”)。这样,学生由点到面,很快正确理解了。问题的难易适当还表现在要突出重点,所谓重点应该是文章的精髓所在,或是内容方面或是表现技巧方面的,或在某一局部或在几个语段。因此,提问必须彼此关联,前后呼应,重点明确,使所有问题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只抓住细枝末叶大作文章,就会主次不分。
课堂提问的适当还体现在量的多少上,教师的一言堂只会封闭学生的思维,冷却他们学习的兴趣,但多尔滥的提问又会让学生忙于问答,而不能进行冷静的认真思考。因此,课堂提出的多少要以能否实现教学目标为标准。在教授《雷雨》(选场)时,因为文章较长,要在一节课分析完,稍有难度,所以我根据课文的学习目标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周朴园和侍萍相认前,是怎样评价侍萍的?2、他为什么要这么违背事实美化梅侍萍呢?3、周朴园的丑恶嘴脸是什么时候彻底暴露的?4、周朴园认出侍萍之后有怎样的反应?5、周朴园为了稳住鲁侍萍采取了哪些手段?学生们讨论很热烈,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在探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共识:周朴园的反应一层层地剥去了虚伪的外衣,在这场戏剧冲突人性中的美和丑产生了激烈碰撞,人物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提问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就是目标逐步实现的过程。既学习了文本知识,又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提问必须巧妙灵活。
提问的巧妙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问在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即提问时机要巧妙。另一方面是指以灵活自如的提问方法创设情境,高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即提问的方法灵活多变。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教师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需知道什么或急于了解什么,必须清楚掌握,只有在学生不知道而又急于想知道某一问题,但又急于进一步探索解决以图深化知识的心理状态下,给他传授知识,提出问题,效果才最好,所以提问一定要选好时机。
同时,一个问题因为提问角度的不同,学生理解思路也会不同,应该回避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新颖的角度,一节课中,提问方法也不应一样,起始阶段往往用启发式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讲授阶段往往用对接式提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结束阶段用反馈式提问检查学生听课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要一视同仁,和蔼可亲
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尊重学生,以学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