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不断发展,事物在不断变化,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的许多机制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举措,就难以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最终将丧失生存的根基。要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和论证,掌握宏观政策、内部规章,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同业动态,在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上下功夫,适时推出新举措、新办法,在同业竞争中求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之所以强调“适度”,是因为任何一项创×××涉及人才、技术、监管以及客户和员工承受能力等等诸多方面,如果在时机不成熟、配套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效果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引发新的风险。
二、落实五项措施,确保全年经营目标圆满完成
今年的业务目标已经明确,经营指标已经下达,接下来就是如何落实、如何完成了。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xx农行追赶跨越型、质量效益型、文明和谐型的发展,关键在于实施“全员式”的市场营销,发动“攻坚式”的不良清收,推广“精细化”的内部管理,营造“进取型”的企业文化,完善“激励型”的经营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一要实施“全员式”的市场营销。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客户对银行的需求已由单一化、简单化向个性化、综合化、增值化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实施“全员式”的营销。所谓“全员式”的市场营销,就是银行各层面、各部门和每个员工都要有市场营销的责任。实施“全员式”的营销,首先要解决好“想营销”问题,使员工摒弃“轻视营销”、“被动营销”的错误认识,树立主动营销、积极营销的理念。其次要解决好“怕营销”问题,营销需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我们有不少的员工却习惯于“机械式”的服务,习惯于埋头做事,不善于甚至害怕与客户交流,这是营销的大敌。第三要解决好“会营销”问题。要切实提高员工的产品承接能力、操作能力和营销技巧,使之从只会单一营销转变为掌握综合营销,从只会简单营销转变为掌握深度营销,从只会盲目营销转变为掌握有针对性的营销。
二要发动“攻坚式”的不良清收。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清收潜力,抢收打捞不良贷款,是我们当前的一项工作重点。发动“攻坚式”的不良资产清收,就是要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必胜信心。经过多年连续的清收,剩下的不良贷款多是“硬骨头”,清收难度相当大,这是事实。试想我们的工作,那一件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没有困难,还要我们这些领导干什么。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措施上有力,“骨头也能榨出三两油”。发动“攻坚式”的不良资产清收,就是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一是要以2006年新进账不良贷款、有抵押物和胜诉未终结并有查封资产的不良贷款为重点,二是要以不良贷款大户、清收钉子户、员工内部不良贷款和清收表外利息为重点,加大力度,加快进度。
三要推行“精细化”的内部管理。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金融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风险孕育在每一个可能被忽视的细节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百年老店巴林银行倒闭的沉痛教训提示我们,一个细节解决不好,就可能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前台人员如果对客户提交的票据未认真审核,就可能造成客户资金的意外流失,引起客户的投诉,使我行丧失潜在的客户资源;客户经理如果对信贷客户未严格审查、不依规管理,就可能造成信贷风险,导致不可估量的资金沉淀。作为一名银行员工,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服务行业,客户日常所面对的正是我们最细微的业务、最细微的服务。如果我们从下到上都比别人多思索一点细节,比别人眼里“多做一点活”,那我们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四要营造“进取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它一旦与经营活动密切融合起来,必定会给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矛盾将不可避免地交织出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也必然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建设“进取型”的企业文化,调整好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团体的冲突,上下级协调一致,以保证政令畅通,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设“进取型”的企业文化,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良好内部竞争环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形成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强大凝聚力;通过挖掘、培养和树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全行营造尊重先进、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五要完善“激励型”的经营机制。激励机制建设是商业银行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商业银行竞争力和经营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已经成为适应股份制改革、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