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高驾驭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党中央从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保持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目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加强社会管理,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大力推进和谐常德建设进程。
对社会矛盾凸现期要有清醒的认识。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收入大幅增长,人均gdp超过了1700美元,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也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收入分化和社会分层不断加深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是社会矛盾多发期。很多社会矛盾是差距引起的,社会矛盾激化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和刑事案件上升,集访缠访增加,维稳压力加大。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任何时候矛盾都不会少。wjb总理多次引用古人警言:“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告诫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居安思危。从斗争哲学到建设哲学,再从建设哲学到和谐哲学,我们党正在探索一条避免用极端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正在试图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的办法来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和化解社会矛盾,这是一条化解执政风险保持长期执政的大道坦途。
要增强群众观念,从解决问题、兴办实事入手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除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群众的愿望和诉求没有畅通表达的渠道,一些合理诉求得不到实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改进服务兴办实事入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要千方百计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我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要把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摆在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围绕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领域挖掘就业潜力,推进社区就业。要抓好就业培训,扩大劳务输出就业。二是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保投入,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完善社保体系。要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监督管理,保证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三是要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为弱势群体送温暖。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认真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贵、住房难、打官司难等问题。要关心贫困人口和其他弱势群体的生活,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领导干部要主动接访,认真办理来信来访所反映的问题,坚决落实党委政府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做好化解矛盾劝访息访工作。
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改进社会管理办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要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的要求,做好基层基础工作,为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保障。一是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依靠基层组织做好社会管理和化解矛盾工作。加强社区公共服务,支持社区民间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完善社会调解机制。加强信访队伍建设,选拔高素质人员从事接访劝返工作。二是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依靠广大基层干部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定期培训、考评激励、待遇保障等制度措施。大力宣传基层干部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激励基层干部大胆负责,安心基层干事创业。三是深入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创建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活动,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和谐创建全过程,推动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