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推进措施,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粗具规模。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xxxx,省级龙头企业2xxxx,市级龙头企业11xxxx,形成了乳、肉、糖、麻、粮、豆、薯、葵花等十几条产业链,**、**、**、**、**等龙头企业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向优质、高效、规模经营发展。特色、绿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有1xxxx中国特产之乡,10xxxx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识,2xxxx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标识,成功举办了五届**会,中国****之都影响越来越大。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被誉为“**第一村”的***村、“一村两制”的**县**村、**区查**村、**区**村等一批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向先进学习、向先进看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榜样。农民观念发生变化。传统农业、“土里刨食”小农经济思想淡化,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走出打工创业观念增强,时代感、发展意识在青壮年农民中逐渐形成。全市已有80.xxxx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来农民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只要我们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五条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理解这五句话是一个统一体,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乡风文明是关键,村容整洁是标志,管理民主是保障。虽然只有2xxxx字,但内涵丰富。不仅有村镇建设问题,而且有村民发展问题;不仅包括经济问题,而且包括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问题,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内涵,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确保“十一五”第一年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一)加快“****”步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标准的第一位要求,是中央提出的五条建设原则之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坚持既定的“四化”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个思路上符合中央和省里精神,下符合市情实际,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选择和科学的决策。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赋予了“****”新的高度和丰富内涵。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角度讲,建设新农村是目的,“****”是途径,“****”不实现,农村生产力解放不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不了,现代农业建设不了,农民生活×××不了,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不了。各级干部要切实克服怀疑动摇、畏难怕险、小进即满和急功近利思想,进一步坚定推进“****”的决心和信心。在产业换位上,要突出主导产业、强化骨干企业,大力培育立县、立区企业,推动种养加、贸工农和产供销一体化,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崛起。在主辅换位上,在大力发展绿色、特色种植业的同时,要突出发展畜牧业,扩大养殖规模,大上加工龙头企业,促进牧业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所有制换位上,要加快一般性竞争企业国有资本退出步伐,采取综合措施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在劳动力布局换位上,要打破城乡之间和产业、行业之间壁垒,逐步实行城乡平等、产业行业平等就业制度,使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城镇务工,从事二、三产业,进而带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要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着力实施好“十项工程”,即农田水利工程,坚持以抗旱除涝为重点,突出抓好西部地区节水灌溉和东部地区水资源开发,搞好**水库消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沃土工程,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推广秸杆根茬还田,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搞好土地耕暄;科技兴农工程,加快种养业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推进农业标准化,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