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服务组织的功能发挥不好,科技人员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加工能力差,流通渠道不畅的制约。受地域、环境、资金、交通等因素的影响,畜产品加工规模小、能力弱、流通不畅,缺少拉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缺乏高质高效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不能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四、增加牧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要促进偏远牧村牧民收入持续增加,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适应牧农业和牧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以新的战略思维认知牧农业基础作用,特别要树立既要重视牧农业、依赖牧农业的思想,又要跳出就牧农业抓增收的传统思维模式,走牧农业与非牧农业一起抓,两方并举,相互补充的新路子。
1、创新思维,深化改革,加快牧民增收。
从实践中看,凡是牧农民增收幅度比较大的地方,增收的动力源主要靠的是劳动力转移、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多种经营等,我们要破除“责任田是保命田”、“种田万万年”的旧观念,破除把“承包期30年不变”与“土地草场使用权流转”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引导牧农民“以土地草场生财”,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大胆探索土地草场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土地草场作价入股,使牧农民成为股民,确保牧农民“失地失场不失业”,让土地草场向具有经营资质的种养能手积聚,向具有资本实力的“三资”大农业积聚。
2、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拉动牧民增收。
在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草场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集体所有权、牧农户承包权、土地使用权“三权分离”,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政策,鼓励牧农民进企入厂从事二三产业,加速城乡土地的有序流转,实现牧村土地的集中流转、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积极创造条件,减轻牧民负担,为牧村改革,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取消牧农民离开牧农村进入城市的一切收费,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做“地主”、“庄园主”,牧农民进城当工人,解除套在牧农民身上的土地草场枷锁,使土地草场进入市场经济、实行规模经营,牧农业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农畜产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价格。
3、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促进牧民增收。
在抓好土地流转,完善牧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的同时,要抓好近期和远期两步走的战略。既要抓好畜种结构、适龄母畜比例、区位畜种配置调整的近期工作,又要抓好走特色之路,精品之路,品牌之路的长期工作,打好“××白山羊绒”品牌,提高“××羊肉”产量,推出“雪山牦牛肉”品牌,促其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新突破。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保障牧民增收。
乡党委政府要把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项目建设、国家生态园、退牧还草政策的落实为龙头,以矿山开采业反哺牧业,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加大牧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力度,特别是在公益型设施建设和水资源建设上大做文章,努力改善边缘牧区的定居设施、人畜饮水、集水防洪和引水节水、乡村道路条件,启动实施牧民新城小康住宅示范工程建设,努力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抗灾抗病能力,提高牧民生活质量,增加牧民收入。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牧民素质,引导牧民增收。
乡党委政府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