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问题看上去琐碎,但对每个群众和他们的家庭来说,却都是大事,对革命的成功也至关重要。mzd同志还讲过“救民私粮”和“救国公粮”的关系,明确提出要用百分之九十的工作解决“救民私粮”,用百分之十的工作解决“救国公粮”。这个道理,我们要始终铭记。关心群众生活,走群众路线,正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根本宗旨,打造为民政府,就必须更加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要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把完成各项工作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满腔热情去做、再难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三、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稳定协调有序的社会。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美元,现正在向人均美元的新台阶跨越。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这一跨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这个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入“黄金发展期”;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分化,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这些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与尚未解决的老矛盾、老问题缠绕在一起,成为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关键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关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只有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采取有效扶贫帮困的社会政策,确保作为我们党最广泛执政基础的工人、农民享受到改革和建设的成果,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四、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是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让广大群众尽快过上文明×××的日子,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用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关心群众生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但是政绩,而且是显绩。如果部分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迟迟解决不了,甚至长期无人过问,就是经济再发展,社会再发达,也不能说是有政绩。只有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与“老百姓得实惠”统一起来,处理好长远和当前、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的生活困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小康,日子越过越×××,才是真正的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要从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切实把各项帮民之策、惠民之举、利民之事落到实处
关心群众生活,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