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上有所作为。一是要实行高点定位。凡是有特色、有市场、有潜力、有效益,能够快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和产品,都要搞好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努力扩大规模,尽快建设一批集中连片万亩、几万亩甚至十几万亩的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特别是对全市十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一步膨胀规模,尽快把规模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要实行高标准建设。对于规划的标准化种养基地,借鉴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实行园区化建设和管理,采取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基地路、水、电以及通讯等基础性设施建设,逐步把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成为农产品销售平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农业先进适用集成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的示范园区。三是要实行多元化发展。要通过招商引资、龙头带动、市场拉动、协会牵动,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发展,逐步建成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产业群、产业区。(四)强化服务保障。搞好农业结构调整,服务是根本、是保障、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调动好、发挥好、维护好农民群众调整积极性的高度,深入研究分析农业结构调整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提供全方位高效服务,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今年要以落实扶持种养业发展和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为主体,全方位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一要强化政策扶持。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省委1号文件和市委7号文件精神,在中央和省委一系列富民政策落实到位的同时,抓住机遇,积极组织申报项目,争取更多地项目列入中央、省扶持“大盘子”。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向大规模、高层次方向发展,市委、市政府对扶持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使用作了适当调整,除一部分继续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贷款贴息外,另一部分专门用于补贴规模种养基地建设,具体办法已由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印发执行。望有关县有关部门认真做好项目的申报、建设和管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用足用好这笔资金。各市区都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市里办法,研究制订新政策新措施,加大对种养业规模调整的扶持力度;要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搞好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种养基地、种养产业带集中。要积极协调银信部门,简化信贷手续,增加信贷额度,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支持;要完善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体系,引导农户围绕市场搞调整,围绕需求搞调整,拓展调整领域和空间。二要强化技术服务。搞好技术培训,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普及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行标准化生产,以市农产品质检中心正式投入运行为契机,加快完善农产品质检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从源头抓起,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规范农产品从投入、生产、加工到销售全过程的行为,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档次;要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结合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技术需求,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要以服务调整、服务农民为己任,扑下身子,扎根基层,到村、到场、到户、到田间地头,结对服务,言传身教,现场解决群众调整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当好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搞好科技与农户和产业的对接,切实解决好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要强化龙头带动。要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突出抓好5xxxx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推行订单生产,进一步完善龙头、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加销的有效衔接,拉长延伸产业链条,以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带动调整。要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和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信息传递、市场引导、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有计划地在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建设一批标准高、功能全、辐射面广的大型农产品批发或交易市场,畅通销售渠道。要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大力开展农产品推介活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网上销售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以多种形式加大对我市优质农产品的宣传,打造优势品牌,主动参与竞争,提高市场份额。四要强化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抓住各级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政策,激活投资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落实好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补贴政策,鼓励支持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农业机械合作社,搞好农机跨区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按照园区化建设的思路,统筹协调水、电、路、房舍等配套设施建设,有重点地将部分农业结构调整区建成示范园、展示带、观光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加强领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