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全部达到一类标准,97以上水库达到安全运行;加强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提高山洪灾难预警预防能力。积极实践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治水理念和减灾方略,大力推进由洪水控制到洪水管理的转变;科学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报预警预防系统,强化各类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科学调度水资源,努力将洪涝旱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把握水利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水利要保障这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历史任务的实现,就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水利要完成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使命,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农民群众谋利益上,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型社会的要求和人水和谐的理念,落实到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兴办水利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决不能“竭泽而鱼”,决不能“以邻为壑”,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
(二)坚持规划先行。建设新农村,必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决不能盲目行动。要在做好全省水利发展总体规划及专业规划编制(如高干渠泵站改造问题)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引导各地做好新农村建设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规划要尊重科学、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具有前瞻性。要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建设一批农村水利试点示范项目,通过典型示范的作用,以点带面。要强化水土、水能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切实做到强管增效,争取最大的综合开发效益。
(三)坚持以稳定投入为保障。没钱就办不成事。光靠农民拿钱办水利,无异于光打雷、不下雨。我国总体上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条件,应当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上下功夫。要积极探索建立水利发展基金,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入的长效稳定机制;主动适应中央水利投资重点和投资结构的变化,加强农村水利的各项前期工作,争取中央长期稳定的投资;充分发挥省公共财政的主导和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采取不同的投资体制和机制,对保障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等重要领域要加大投入。在注重发挥各级公共财政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农民用水者协会及其他组织形式,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投劳;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资方式,采取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兴办农田水利的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相关农村水利和水电建设项目,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的多渠道,保障农村水利的健康发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要坚持深化改革,找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最佳结合点,运用“两只手”,推进水利“三项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加大乡镇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力度,稳定农村基层水利队伍;改革水价和水费计收机制,继续推行“两部制”水价,为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和节约用水创造条件;继续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加快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规范化建设,更好地发挥农民自觉参与、自主管理的作用。同时,抓好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全力打造“智能平台”,以水利的信息化促进水利的现代化,以水利的现代化支撑农业的现代化。加大对水利涉农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水利绿色生态产业链,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切实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以水利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四、在推进水利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加强自身建设
水利要完成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各方的协同配合、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我们水利战线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矢志不渝地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激发昂扬向上的斗志、发挥聪慧无比的才智;更需要我们在提供服务保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