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顺应群众心声,坚决执行上级政策,统一认识,坚定信心,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
二、稳妥实施,切实增进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前面,**同志就我县试点工作的相关内容作了详细说明,总的要求是程序简便、运作规范,大家要认真消化,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立足于县情、立足于方便群众、立足于搞好服务、立足于确保工作成功,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精神实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性质是合作互助性质,有别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考虑了合作医疗的自主性与互助性,强调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考虑了农村经济基础和农民承受能力,强调政府的资金扶持和引导;考虑了统筹资金的有限性和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强调主要“保大”适当“保小”的方针;考虑了统筹资金抗风险和监管的需要,强调以县为统筹单位以提高互助共济能力;考虑了合作医疗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强调起步阶段制度的组织、引导和监管作用;考虑了贫困农民的特殊情况,强调与医疗救助和扶贫开发相结合。与过去的农村合作医疗相比,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一是加大了政府支持力度。以往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支持主要是宣传、组织和发动,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明确规定,中央财政每年按人均1xxxx补助,省、市×××财政每年按3:2:5的比例人均1xxxx给予补助,进一步完善了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二是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往的农村合作医疗,除少数地区外,大多数将保障的重点放在门诊或小病上,即“保小不保大”或者“保医不保药”,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重点放在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民因患大病而导致贫困问题上,对农民的大额医药费用或住院医药费进行补助,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三是提高了统筹层次。改变了过去以乡镇、村为单位开展合作医疗的做法,以县为单位统筹,增强了抗风险和监管的能力。四是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通过乡镇、村集体经济以及社会资助、捐助贫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照顾到了贫困农民的特殊情况。对这些新特点、新发展,大家要深刻领会,把握实质,这样才能做好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引导,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消除认识误区。根据试点县的工作经验,以及我们前期的调查反映,基层不少干部群众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识不足,对这项工作抱有较大的疑虑,普遍存在乡镇干部怕麻烦、村级干部怕收费、农民群众怕吃亏的“三怕”心理,概况起来,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担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不能长久。这是农民群众对参加合作医疗持观望疑虑态度的关键。所以,必须向农民群众说清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引导和扶持的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是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长久之计和重要途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二是担心合作医疗的各项政策顶不顶真,能不能真正兑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其根本点就是为确保这项制度顺利建立和实施,防止失去大方向,把好事没办好,实事没办实,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工作实不实、措施严不严。三是担心合作医疗经费会不会被截留、挪用,甚至贪污、私分。可以肯定地说,在经费管理和使用上,中央、省、市的规定是严肃的,我们的态度也是坚决的,必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以一切方式截留、挪用,甚至贪污、私分的个人或组织,一查到底,从严追究责任,决不姑息迁就。四是担心在实施过程中有没有凭关系、走后门,出现不公开、不公平现象。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惠及农村千家万户,让每一个农民得到实惠。在实施过程中,务必要做到一视同仁,不搞两样,杜绝拉关系、走后门,杜绝暗箱操作。五是担心自己会吃亏,花冤枉钱,找麻烦。有的农民群众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平时自已身体健康,大病没有,伤风感冒能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