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三生”协调,构筑科技新城
1、建设生态园区,加强环境保护
一是在规划设计方面。运用自然生态(生态)、现代技术文明(生产)、人居环境(生活)协调发展的“三生学”理念来规划设计园区,在土地开发利用中有选择地保留高新区内现有山水要素,并加强与沿江景观带、沿天易路景观带以及石峰大桥和大型立交桥等景观的系统联系,着力营造处处见山、步步观水、时时有绿的环境氛围,以实现自然与城市共生存、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二是在开发建设方面。摒弃某些地方在开发建设中采用的“大掘深挖”的施工模式,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统筹管理,做到开发建设与绿化美化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减轻园区开发对环境的损害。三是在项目引进方面。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综合考虑引进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坚持高新区的发展定位,保持产业技术的前沿性,不追求简单的数字政绩,不搞“一方发展、四邻遭殃”。
2、健全创新体系,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是继续大力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项目对接。牢固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观念,大力推动新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确保产业与技术的领先性。并朝着建设湖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的目标迈进。二是引导企业建立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共享原则和柔性流动方针,结合有新区特色的人才开发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五个产业化基地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吸纳人才的平台作用,采取调入、聘用、借用、兼顾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整合人才资源,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新区创业。三是打好“基地牌”。认真打好“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湖南传感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出口基地”的牌子,争取“轨道电力牵引装备产业基地”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早日挂牌,以基地为依托,争取更多的国家科研项目、863项目和火炬项目来株洲高新区启动科研,举国家之力,发展高新区。
3、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功能开发。坚持新区发展从政策优势向功能优势转变的思路,在加强基础设施开发的同时,注重内涵功能的开发,规划建设好园区管理、办公、金融、信息、会展、物流等中介服务机构,探索构建城市化、产业化、体制创新、社会服务四大服务功能体系,实现园区功能城市化、体制运作规范化、社会服务市场化,打造产业新平台,再创功能新优势,增强新区的品牌效应和对投资的吸引力。二是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继续深入实践“工业发展商”定位,以服务主体为转移,以客户满意为标准,真正把“以客为尊”的宗旨落实到服务态度、服务制度和服务质量上来。在新区造就并形成一个吸引和支持投资者干事业、吸引和支持投资者干成事业、吸引和支持投资者尽早干成大事业的良好氛围。三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投资者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体育、商业以及文化娱乐事业,解决创业者的生活、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使他们在新区生活感到舒心,工作感到安心,投资感到放心,回报感到称心,从而坚定在新区长期发展信心。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美好家园
1、正确处理园区与城区的关系,促进新区协调发展
一是视园区为生命。坚持视园区为生命,把园区建设摆在新区发展的首要位置,基础设施随产业转,园区建成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就跟到哪里。产业繁荣是城区保持长期繁荣的基础,在新区城市发展策略中,我们将继续坚持“视园区为生命,视项目为灵魂”的理念不动摇,重点保证园区开发建设,通过园区与产业的发展,带动新城区的拓展提质。二是建设高层次社区。突破“园区仅仅是工业园区”的局限,把新经济区和高层次社区作为新城区定位的两个基本点,在新城区的拓展中,规划建设好新的社区,满足不同类型社区和社区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增强服务功能,为新区人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空间。三是抓好重点项目的设施配套。围绕湖南工业大学、体育中心、湘江风光带、西环线等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好与其相适应的生活、娱乐、休闲设施,突出文化、体育等特色,使之形成功能齐备的发展区域。
2、高度重视征地劳动力的安置和就业,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一是妥善解决征地转城人员“安居”的问题。积极建设安置小区,今年我们已经将安置小区建设确定为政府实事之一,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开发建设、统一安置市场、统一安置的原则,高起点建设好安置小区,使之成为新区城区建设的又一亮点。二是把促进征地转城劳动力就业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