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优势日益明显,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再加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管理县的县情,使我们获得了比其他地方更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近两年,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一些大项目、新项目迅速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是近年来最好的,初步形成了项目建设的群体效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伴随金音扩产、东助扩建、化工厂合资迁建等一批大项目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必将进一步拉动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我们下一步更好地开展项目建设积累了经验,激励了斗志。同时,各级各部门对上项目的认识也越来越高,思想越来越统一,劲头越来越足。上述几个方面的优势成为我们不失时机加快发展的最有利条件。
5、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激励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尽管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项目总量小,立县立乡的大项目少,新建项目少,储备项目少的“一小三少”现象依然是我们项目建设工作必须面对的现实。与先进地区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无论是企业发展速度还是项目建设的规模,差距是全方位的。前段时间,我们组织部分干部和企业厂长经理到浙江、山东等地参观学习。所到之处到处是一片塔吊林立、强力发展的动人场景,大家无不为山东、浙江的大气魄、大手笔而深感震撼。慈溪、萧山、鄞州三个县级市2003年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5亿、44亿和27亿,人均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500元、3765元和3724元。就是在这么高基数基础之上,他们的GDP年均增速仍然保持在15%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而我们2003年全县财政收入仅为7739万元,人均372元,增速也仅为10%。山东的齐和县2003年GDP为5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虽然不能和浙江三个市相提并论,但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1%和26%,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比我县高出近20个百分点(2003年我县GDP和财政收入增速分别是12.5%和10%)。这些地区迅速崛起的关键就是的项目多,资金投入多。目前即使有这么好的发展形势,有这么高的发展速度,这些地区还在开足马力,增大投入,加快发展。萧山去年完成竣工项目总投资75亿元,今年预计完成投入140亿元,将近翻一番。至今年8月底,山东齐河县已经引进项目443个,其中过亿元的投资项目达14个,引进资金总额达150多亿元,到位资金已达20多亿!我们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非常明显。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面对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面对多年少有的大好机遇,面对富民强县的繁重任务,加快全县项目建设,三步并作两步走,实施以快赶强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但是面对这样好的形势,好的机遇,我们大部门乡镇、部门、企业和干部群众没有能够积极地去把握,没有能够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步伐。主要问题是市场意识不强、发展机制不活、创业氛围不浓、创新魄力不大,集中表现为“五个不适应”。一是思想观念与市场经济不适应;二是工作机制与市场经济要求不适应;三是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四是干部素质与经济工作需要不适应;五是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与全国各地快速发展的形势不适应。以上这“五个不适应”已成为制约武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全县干部群众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机遇意识,创新工作思路,浓厚全民创业氛围,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从而推进全县经济实现新跨越。
二、创新思维,破解制约瓶颈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但是我们在发展理念、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创新:
1、创新思维方式,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创新程度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只有创新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形势,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所以,各级各部门各企业一定要创新思维理念。一是树立抓发展就要抓机遇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抓住了三次大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创造了“苏南模式”,完成了原始积累。第二次是90年代中期。他们凭借临近上海等大城市和沿江沿海的区位优势,主动呼应,承接产业转移,并抓住机遇对乡镇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制转型、升级换代,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三次是进入21世纪。他们利用自己的基础和环境优势,抓住机遇,全面开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我们却思想僵化,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一步落后,造成步步被动。现在,我们的发展正处于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