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咬紧目标任务不放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打造石泉生态品牌。
生态县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对照省标,紧盯国标,两级联创,打造品牌”。即在2013年启动创建工作, 2014年底通过省级评估,2015年获得省级生态县命名;再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县,使生态环境成为石泉发展的特质和对外宣传的名片。围绕省级生态县建设标准和我县的实施方案,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六大工程。即生态城镇、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六大工程。生态城镇要结合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发展、陕南移民搬迁和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以优化人居建设布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构建城乡景观体系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城乡环境,到2015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生态工业要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做好工业园区规划,合理布局园区项目,构建生态产业链,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要以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为方向,以桑、畜、菜、茶、药为主导,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新技术,建设一批生态型、循环型农业园区和示范项目,使全县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生态林业要大力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围绕沿河、沿路、沿街、公园、住宅区等重点区域,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加大城镇园林绿化力度,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超过8平方米。生态旅游要以生态理念指导旅游镇及景区建设,使城镇建设、旅游设施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全力打造“秦巴水乡、石泉十美”旅游品牌。生态文化要积极弘扬乡土文化的生态文明价值,加大鬼谷子文化、蚕桑文化、汉水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宣传力度,打造石泉独具魅力的生态文化品牌。
二是全力做好汉江水质保护工作。汉江是石泉人民的母亲河,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保护汉江既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也是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的政治任务。今年10月,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汉江水质保护工作会议,将汉江水质保护纳入县区和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问责制。我县也对汉江水质保护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要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深入持续开展汉江污染专项整治。各镇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汉江乱排、乱倒现象的清理整治,细化落实治理措施。环保、水利部门要加强汉江水质监测,强化汉江水体生态修复功能。对恶意污染汉江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要积极编报和争取中省项目支持,不断完善汉江保护基础设施,建立汉江水质保护长效机制,确保汉江水质安全。
三是加大生态镇、村创建工作力度。生态镇、生态村是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和考核指标。按照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要求,80%以上的乡镇应达到省级和市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命名,其中至少50%的乡镇应达到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命名。据此,我县应至少要有6个镇达到省级生态镇标准并获得命名。目前,只有城关、池河2个镇通过省环保厅初验、有待命名,工作力度必须要加大。县环保局要根据各镇实际,有计划的排出年度创建任务。后柳、熨斗、喜河、饶峰、两河等沿汉江沿国道各镇要走在前面。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省、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创建生态镇、村的关键是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一是管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各镇要认真落实环境质量辖区负责制,每年至少完成2个村的环境综合治理,对村头、路边、河道乱堆乱倒垃圾和向河流直排生活污水现象予以整治。扶贫办在建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时,要规划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各镇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置的长效管理机制。二是整治农村畜禽粪便污染。切实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的日常监管,积极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业局要加大规模以上畜禽养殖业场污染治理力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三是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各镇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违章乱建乱搭和户外广告的监督、清理。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消除管理盲点,彻底根治“脏、乱、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