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我县大力发展茶产业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有基础主要是指经过历届县委、政府和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有效茶园面积已达到10余万亩,且长势良好。有条件主要是指我县土壤、气候、地势很适合发展茶产业。有优势主要是指我县茶叶品质极佳,并两次以公众投票第一名的成绩入选贵州名茶,意味着我县茶叶已得到公认,是公众认同度最高的茶叶,公众认同度最高的就是最好的,同时我们还有一块“中国名茶之乡”的响亮牌子。
第三,我县大力发展茶产业既得经济效益、又得生态效益、还得景观效果,是多赢的好选项。从经济效益来看,一般1亩成园茶园茶青收入在4000至8000元,在农业产出中居于较高的序列,同时在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还有较大利润空间。我们经常讲要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可以说,茶产业是连着一、二、三产的附加值较高的优势特色产业,我们不能只喊口号,关键要拿出行动、收到实效。至于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就不再赘述了。
省、地安排发展茶产业,从讲政治的高度,我们应该坚定发展。即使省、地没安排发展茶产业,从谋发展的角度,我们也应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毫不懈怠地抓好茶产业发展。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产业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茶产业如此,畜牧业、食用菌产业、果蔬产业也如此,效益越好的产业,发展难度一般也会越大,因此,我们既要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又要找准症结,规避风险,更要看准就干,干必有果。
三、如何抓好印江茶产业发展
第一,切实推行“四个选好”。首先是选好茶区,要选定在杭瑞高速公路、梵净山环线、303和304省道、县乡道两沿线宜茶区,这样布局,既为栽茶、管茶、采茶提供方便和有利条件,又能有效宣传我县茶叶品牌和规模,同时还可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观光农业景观点。其次是选好茶地,要选择土质、地势、水源符合定植条件的地块。再次是选好茶农,要选择发展茶叶积极性高、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经济实力、能吃苦耐劳的群众栽植茶叶。最后是选好茶苗,要选好福鼎大白等适宜我县发展的优良品种,同时还要做到苗鲜、苗齐、苗壮。
第二,切实推进“四个转变”。即推行从荒山荒坡向旱田熟土转变、推行从粮烟茶间作向茶椒菜间作转变、推行从布局分散向集中连片转变、推行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里我要强调一个问题,以前我们推行从零星农户向大户转变,我认为大户该扶持,但是大户不能太大,我向相关专家咨询过,如果单户种茶超过300亩,困难就会很多。大户还要带动,带动面越多越好,我们的工作都要考虑惠及群众的覆盖面。以前听到过散户发展茶叶很难成功的说法,我不这样认为。杨柳乡的何家、永义乡的大水溪、朗溪的铁家都是家家户户种茶的成功范例。XX县的核桃坝就是因推行群众家家户户种茶,现在家家买起了小轿车、户户盖起了小别墅,所以不能简单说散户种茶不能成功。
第三,切实提高“四率”。首先要提高成活率,茶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保障栽活。其次要提高管护率,过去我们常说农作物是三分种七分管,我认为茶叶管护更显重要,应该是二分种八分管。我也反复听到同志们说起管护的重要性,希望不做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事,努力做到对幼龄茶园一年重呵护、两年重管护、三年增收致富。再次要提高下树率,做到既重春茶采摘,又重夏秋茶采摘,努力做到应采尽采、应收尽收。最后要提高产出率,就是在生产、加工、销售环节都要做到精益求精,着力抓好企业发展、品牌打造、市场培育等工作,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