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层面看,二季度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丰富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着力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国务院连续召开十多次常务会议,研究推出加快棚户区改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财政刺激方案,特别是通过实施“再贷款+定向降准”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及“三农”工作支持力度,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提供了政策保障。
从面临机遇看,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我省环京津地区正在成为国内外媒体、企业客商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今年3月2日,省委书记周本顺同志来沧调研时强调,要把沧州打造成为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并要求我市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勇挑大梁、担当重任、多做贡献。省委、省政府也将在资金、用地、项目审批、金融创新等各方面提供更多支持。目前,我市与京津对接合作正在有序展开,一批京津大型企业、重大项目将陆续签约落户,这不仅为沧州经济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同时也为金融业做大做强带来重大机遇。
从发展潜力看,今年我市将有20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建设,100个项目竣工投产,投资达1400亿元。特别是随着总投资800亿元的海兴核电、400亿元的核燃料、340亿元的华泰万国石材城、100亿元的韩国现代汽车,以及中石油华北石化、中海油中捷石化、中国一重300万吨冷轧薄板等38个重大战略支撑项目的推进实施,未来对资金的需求还有很大空间。
二、着眼全局,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沧州处于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支撑,也处于扩张规模、提升水平的重要阶段。各金融机构作为经营主体,一定要着眼全市大局,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发挥好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一,既要发展金融,又要保障经济。经济与金融,两者共生共荣,一损俱损。一方面,经济决定金融,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才能为金融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另一方面,金融又服务于经济,只有金融活跃,资金支持强劲,经济发展才有动力和活力。近段时间以来,我市管道装备行业的个别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不能按时还贷的现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导致部分省行对沧州的授信规模有所收紧。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争取,现在情况有所好转。这也说明在关键时期,沧州银行业是能够顾全大局的,也是有担当精神的。对这一问题,大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到客观、全面、审慎地应对和处理。古语讲,“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在权衡之间,趋利避害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因为一家或几家企业出现问题,就针对一个行业简单进行抽贷、断贷和拒贷,看似规避了风险,也保护了自身利益,但这样做可能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低迷。从长远来看,金融如果失去市场,银行也会变成“无水之鱼”。我们到底是要得“短利”而遭“长害”、还是忍“近痛”而获“远利”,其间取舍不言自明。客观来讲,当下出现的一些问题只是个别现象,沧州的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各金融机构一定要牢固树立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理念,着眼长远发展,增强担当意识,积极做好省行、总行工作,既要保证资金运行安全、有效化解信贷风险,又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继续加大对优质产业、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共同度过难关。
第二,既要扩大规模,又要提高质量。目前,我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证券、期货营业部13家,保险业机构43家,小额贷款公司36家,从数量上来说已不算少,居全省前列。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市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无论是金融业的整体规模和运行质量,还是组织体系和业态形式,都亟需进一步地提高和完善。下半年,要积极做好XX县融合、孟村融信等两家村镇银行的筹建工作,并确保张家口银行、渤海银行、光大银行3家银行机构顺利落户。对于现有的各家银行来说,也面临业务扩张和质量提升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加快设立分支机构,搞好网络布局,把业务向县(区)扩展,向农村、社区延伸。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运营质量。重点在提高服务质量和盈利水平上下工夫、做文章。通过提高服务质量,赢得更多客户资源;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创造更多利润,提升银行资质,打造区域品牌。
第三,既要金融创新,又要规避风险。创新是金融的生命,也是各银行机构赖以生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