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功能配套不健全。一些镇街公共服务中心窗口设置单一,应该进驻大厅的社保、民政、计生、村建国土等部门没有进驻,还存在单设社保、财政办事大厅的现象。多数镇街还是老思路、老做法,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仅仅考虑传统性的接待咨询、证件办理、事项处理等基本功能,对如何提高服务中心聚合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等考虑得不够周到。160个村级服务中心没有任何拓展性服务项目,一些已建好的村卫生室,一直闲置,迟迟没有使用。一些村,“两委”干部一人一间办公室,面积严重超标,而服务群众的功能室却很少甚至没有。
三是阵地打造不规范。一些村的活动阵地破烂,屋面漏水、门窗破损、杂草丛生;一些村无标识牌、无旗杆国旗、无公开栏;193个村“公共服务中心”没有更名为“便民服务中心”;29个村除了“两委”吊牌外,加挂这样那样的牌子,很不规范;134个村(社区)门牌没有根据功能室设置,84个村(社区)上墙的制度没有清理,满墙都是。已建成的镇、村两级服务中心,有的外部标示悬挂位置、规格大小、颜色字体不统一,五花八门;有的没有必要的桌椅,群众来办事,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四是群工系统运行差。群工系统是去年市委组织部集中研发的服务群众工作网络化管理系统,是县、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服务群众的平台。我们今年4月底布置这项任务,但落实得不够好。目前,县行政服务中心仅仅是一个“中转站”,作为指挥中心的统筹、指导、协调、督促等职能发挥还不够;很多镇街群工系统没有设在公共服务中心内,没有明确专人负责;村(社区)网络不通畅的有102个,缺乏电脑的有56个,没有安装群工系统的有100个,全县群工系统录入、办理、反馈群众反映事项仅196件,部分基层干部完全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个系统,至今还有6个镇街、200个村(社区)未录入一条群众反映事项,使这个系统成了摆设。
五是事务公开不全面。从检查情况来看,38个村还没有公开栏,72个村(社区)村情公开不规范,128个村惠民惠农政策公开不规范,146个村(社区)党务、村务、财务、服务公开内容不完整,主要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展情况不明,群众真正关心的惠民政策公示不全,群众关注的种粮直补、低保、宅基地复垦、退耕还林等各项补贴的享受对象、享受标准没有公开,财务收支公布的是“坨坨帐”,没有明细,群众看不明白,监督更无从谈起。
六是基层干部管理松散。根据抽查暗访和群众反映,一些村(社区)干部还不知XX县上出台了减轻工作负担的文件,仍然反映他们承担的事项多、负担重;有的村(社区)值班制度形同虚设,群众办事经常找不到人;个别村无人值班,即使通知村干部到活动室了解其工作情况后,检查组刚离开,村值班干部随即锁门离去;部分基层干部服务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还存在吃拿卡要现象;镇街对村(社区)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管理办法,对村(社区)干部的日常工作考核基本没有。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重视不够。部分镇街对服务中心建设不够重视,有的持等待观望态度,能拖就拖;有的“等、靠、要”思想突出,不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敷衍应付;有的认为建了大厅,挂了牌子,摆几张办公桌椅就万事大吉,至于运行效果好不好则无人过问等等。二是落实不力。部分镇街对服务中心建设没有按要求认真研究,针对村(社区)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熟视无睹,投入精力少、用心不够;部分镇街主要领导将工作责任简单批转,当“甩手掌柜”。三是投入不足。有的镇街没有千方百计想办法筹资金,对镇街、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运行没有落实经费,导致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缓慢;有的没有明确专人负责,导致无人管或管理混乱、运转无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对照检查,深刻反思,切实加快整改。
三、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全面推进三级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
市委要求各地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三级服务中心建设的组织领导,并由行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县委已经明确,这项工作由我全面负责。今年的目标是:年底前镇街公共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规范化率要实现两个100%。各镇街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镇街镇长、主任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必须确保本地两个100%目标的实现。当前,要着力抓